我最近收到很多關於正向互動和情緒調節的教養私訊討論.除了許多好的回饋外,也收到一些關於如何處理和「長輩」在教養觀念上的分歧和挑戰的問題.我試著從幼教老師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在美國,由於文化和語言的差異,老師在教學和引導方法上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特別是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除了需要保持冷靜和用不同方式共同調節孩子的情緒外,也可能會遇到需要快速制止孩子情緒的情況.當我們面對這種分歧時,通常會選擇先配合主要負責的老師,如果真的太影響工作情緒會請行政老師幫忙,到教室外面理性討論把話講開,避免在孩子面前產生激烈的衝突和討論,也有可能是暫時先配合等之後下課討論剛剛的問題.保持規則和指導的一致性為了孩子的成長,提供一些明確和一致的規則和指導,避免給孩子造成困惑,孩子很聰明都知道每個人底線不同,這樣導致家人們的標準不一致,讓孩子無法有一個固定的規律來配合生活習慣(秩序敏感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很重要!)也會讓主要照顧者維持原則維持的辛苦,孩子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大人來學習如何和他人互動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所以,保持規則和指導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唷!先試試看一個禮拜至於該怎麼和協調照顧的對象溝通,這真的非常看對象的價值觀念與對於孩子教養的態度了,以前也遇到很多搭班的老師希望堅持原則,我會嘗試溝通詢問:「我了解你的觀點,不妨我們試試看⋯⋯」,或是提供搭班老師更明確和堅定的論點,「我們先試試看一個禮拜再看看需不需要改變方式」.根據孩子的需求和成長環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我最近和美國同事討論了隔代教養的話題.他們大多數人都抗拒讓父母花太多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他們更願意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創造美好的回憶,但認為應該由自己負責孩子的日常照顧.這與我成長的背景有很大的差異.在大學時,我修了一門有關家庭教育發展的課,了解到歐美國家的家庭結構主要是以夫妻為中心(夫妻軸),而亞洲則多是以父子關係為中心(父子軸),這樣的家庭觀念差異會帶來很多教養上的不同.回顧20年前的教養觀念和現在相比,確實已經有很大的改變,總之,教養沒有絕對的對錯,最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和成長環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本文由<艾瑪姐姐美國幼教>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孩子答錯了也沒關係!不只答案,更要在乎他的思考與勇氣當孩子不想上幼兒園,該如何回應?2步驟引導處理情緒「小心一點」對幼童太抽象!具體2種表達方式,還能建立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