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班上,八年級的阿德又失控的對老師咆哮.阿德一直是讓老師們頭痛的孩子,作業未交、時常頂嘴、不服管教,阿德爆發的時候,甚至會罵老師三字經,還把桌子推倒.一直到我們進行家訪,才知道阿德叛逆的背後有個不愉快的童年.阿德小時候爸爸做生意失敗、常常借酒澆愁,酒後就會打阿德的媽媽,媽媽受不了離家出走了,爸爸因為案件入獄服刑.小一時,阿德開始和阿公阿嬤同住.阿德繪聲繪影地跟我描述︰「我有一次沒有認真掃地,爸爸把我吊起來打,打到我都尿褲子,他就更生氣,用椅子砸我的頭.還好那時候媽媽報警了,不然我可能已經不在這裡了…」媽媽離家之後,阿德覺得自己就是個被拋棄的小孩.阿德對於聲音很敏感,對於長相或身形像爸爸的男老師很有敵意.其實,這些創傷經驗都已經存在阿德的神經迴路中,變成自動化的反應,而這些,都和他曾被受暴的經驗有關.唯有我們看見阿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不只是責怪阿德是個不乖的孩子,才能真正幫助這個孩子.身心容納之窗當我們在環境中,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會依據周遭環境讓我們感受到的安全程度,作出三種不同的反應1️.社會連結(SocialEngagement)2️.戰或逃(FightorFlight)3️.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我們每天都會因應不同壓力的狀況,在這三個狀態下移動.1️.當我們感覺到安全時,我們處在「社會連結階段」,感覺到平靜、可以正常與人互動、也能理性思考.而當壓力來襲,大腦皮質會馬上接收到訊息,下視丘會傳給交感神經,此時,人體會產生反應: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出汗、手腳發冷、瞳孔放大,讓我們的聽力和視力都變得更加靈敏,幫助我們因應壓力情境.2️.這時,我們可能進到「戰或逃階段」,我們會視情況決定要戰還是逃,反擊或趕快逃離危險,這是人類存活的本能.例如︰有一天你走在路上,你遇到一隻野狗衝向你,你可能選擇拿棍棒攻擊,也可能「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先跑再說!當面對危險會不當對待時,有些人會用任何方式攻擊對方,也有人會想盡辦法逃離現場.在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子,例如︰明天的數學考試對孩子來說太困難,孩子可能不是跟他拚了(戰),而是決定逃跑-不念書而去睡覺.當你跟另一半吵架時,如果你站得住腳,可能會選擇「戰」;如果你理虧,可能就會「逃」.3️.而當壓力情境使人感受到劇烈威脅、覺得被困住,導致你覺得自己無法戰也逃不走時,你可能進到「凍結/關閉階段」,感受到麻痺、身體沉重、失去力量,這是我們面對最劇烈威脅時的自我保護機制.經歷家暴或目睹家暴時,孩子也可能進入「凍結/關閉階段」.因為孩子無法逃走,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若你遭遇性侵害、性騷擾,你可能被嚇傻了,而且往往侵犯你的人是你認識的人、信任的朋友,或是權力位階比你高的人.在當下,你可能過於驚嚇而無法做出任何回應,只能任人擺布.事件的發生也會讓你的心中產生很大的衝擊︰「這個我認為是好朋友、甚至是信任的大人,怎麼可能對我做出這種事?」嚇傻的你,可能也處在「凍結/關閉階段」.文中的阿德,可能長期處在「戰或逃階段」,試圖對爸爸反擊、離家出走;或「凍結/關閉階段」,這是一種麻木、關閉、不能動彈的狀態,麻木能暫時保護一個人免受情感或身體的痛苦.因此,老師的一點指責,都可能讓阿德馬上進入「戰或逃階段」或「凍結/關閉階段」.發生家暴時,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和應對方式,這些都是正常的!在事件發生地當下,你可能「戰或逃」,也可能「凍結/關閉」,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你正在努力的保護自己、降低傷害.事發後,你可能有憤怒、恐懼、沮喪、憂鬱、自責、驚嚇、麻木⋯⋯等感受,或感受不到任何感受,這些都沒有關係.童年受過的傷害,不會憑空消失,它們仍等待被輕撫最近參與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展覽︰<樂樂不見了,聆聽受傷的童年>兒少保護與創傷復元展覽,它這樣寫著︰「童年受過的傷害,不會憑空消失,它們仍等待被輕撫.」<樂樂不見了,聆聽受傷的童年>是由一群長期陪伴孩子與家庭的社工策劃的展覽.經過一次次的討論,我們整理出孩子成長過程可能遭遇的不當對待,並分享創傷知情、可以如何療癒的方法,以及幫助他們的管道.透過展覽,我們希望讓觀展者知道如何支持與理解受傷後的孩子,讓傷害不再蔓延與複製;同時,也提供觀展者關於覺察、整理個人經驗的體驗.打破孤單、告別過去,邁向美好未來的機會.也希望能讓每位觀展者都能溫和待人、溫柔待己,成為孩子們的安全堡壘,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在成長過程,我們可能都遇過因不當對待而受傷的孩子.那些孩子隨著我們長大,可能一不小心便被遺忘.所以我們帶著受傷的小孩,逐漸長大,而那個傷痛卻沒有被好好處理.這個世界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安全,但我們相信,最能療癒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向情感連結」.當每個受傷的人都能被理解與支持時,我們就能讓傷害不再蔓延.如果你也曾經有創傷經驗,你可以和他人聊聊、練習不要自責、閱讀創傷相關的書籍、透過運動等各種方式紓解壓力及情緒,若有身心症狀可以看精神科,尋求心理諮商也是一個選擇!本文由<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當你有把自己照顧好,就有力氣好好回應孩子你以為你在「溝通」,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說服」孩子常忘東忘西?3原則培養自律、2作法擺脫「健忘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