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原著一隻勤勞的烏龜和一隻驕傲的兔子約好一場比賽,從起點開始誰先跑到對面山頭的大樹就是贏家.比賽開始,兔子飛也似地領先一大段,回頭根本看不見烏龜的身影,兔子心想睡個懶覺也不遲,就在路旁草叢打盹等烏龜路過,沒想到一覺醒來發現大事不妙,遠遠瞧見勤勞的烏龜即將抵達大樹終點,兔子再怎麼追趕也來不及,萬分懊悔輸了這場比賽.故事原有寓意:驕兵必敗,輕敵偷懶才會輸了比賽,只要勤奮堅持下去就能成功.這個好故事之所以成為經典,莫過於家長希望孩子能學習以烏龜的謹慎與不氣餒為榜樣,並將兔子的輕率驕傲作為借鏡.若從個人放大到資本主義裡的社會現實,那麼擁有既定優勢的企業就像是兔子,烏龜則是創業者或者中小企業家,一步一腳印謹慎前進;大企業可能不容易看見潛在危機或是過於輕敵,安於現狀彷彿是睡著一樣,一不小心錯過商機形勢翻轉,就如同兔子一般痛失勝利.只不過,比賽絕對不只這一場,驕傲的兔子恨不得馬上雪恥,猜猜下次牠還會睡懶覺嗎?好吧,就算這隻烏龜跟別隻兔子比,總不會每隻兔子都驕傲吧?那麼勤勞不驕傲的兔子還有可能跑輸烏龜嗎?說了一半的勵志故事,將想傳遞的訊息置入放大,只要勤勞堅持就有機會反敗為勝,這種信念帶來的「好處」可能包括:專注眼前任務、不輕易放棄、不問太多可不可能,這樣有什麼不好?但就像醫生開給病人的藥都會加註「副作用」,龜兔賽跑沒說出口的「備註」是:這種比賽結果只可能發生一次而已.這叫做「奇蹟」,不是人生常態啊!拿「奇蹟」來教育孩子,孩子們就像被催眠一樣相信龜兔賽跑故事,忽略事情的本質和周遭環境的變化,智商再高再聰明的人一旦落入「信念愚笨」,就無法進行理性思考,想要勝出任何比賽,真的只能等待奇蹟了.改寫練習:如果故事長這樣……版本一:非贏就是輸嗎?勤勞的烏龜雖然答應兔子邀約,但他很好奇為什麼兔子要跟爬很慢的烏龜比賽跑呢?大家都知道他不擅長速度,做什麼事都得揹著龜殼慢慢移動,那麼就算贏了牠又代表什麼嗎?在起跑點準備的時候,烏龜開口問了兔子.兔子一愣,似乎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牠只單純想要贏,找烏龜比賽一定會贏啊,不過烏龜說得很有道理,這種理所當然的贏,好像沒辦法得到想要的快感.「那如果不比賽,我們現在要幹嘛?」好動的兔子邊暖身邊問烏龜.「我從來沒有體驗速度感,你可不可以把我放在你背上,用你最快的速度,衝去大樹下?其他烏龜一定超羨慕我的.」「好耶!那你要告訴烏龜們我跑得有多快喔!」兔子躍躍欲試.「那當然,回去可要好好跟大家分享「快」的感覺.」大家注意到了嗎?這個改寫故事根本沒有發生「比賽」,不過兔子和烏龜仍然跑了一場,各自完成心中想達到的願望:兔子希望獲得成就感建立自我價值,而烏龜則完成自己無法做到的人生體驗,而這個如夢似真的快感,或許還能引發更多哲理思考的後續情節…….我們的人生不缺競爭場合,甚至我們也都在他人心中不斷「被比較」、「被選擇」,例如:學校會排名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月考名次比隔壁王小明的名次低,家長會時也偷偷被比較家長的事業,商場上客戶要不要選我們作為合作夥伴?這個人想不想跟我交朋友?為什麼朋友約會有他沒有我?嚴格說起來,每一種選擇背後,或多或少都是某種比較,我們自己腦中不也是如此運作嗎?若我們承襲過去教育方式和社會風氣,只有競爭性的「非贏即輸」思維,套句俗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細想每天的過程都足夠讓人挫折連連,戴上這副要「什麼都要贏」的框架眼鏡,當全世界都成為你的敵人,這輩子遑論追求任何幸福快樂.在這個版本裡,兔子靠著幫助別人看見自身價值、建立成就感,不一定得靠壓制、消滅、貶低他人的比賽.自身與生俱來的天賦看似理所當然,卻很可能是別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我相信兔子跑過這場,絕對會更珍惜自己擁有的天賦,而不再只是當成戰勝別人的武器.至於這隻烏龜也很特別,彷彿當年萊特兄弟想像鳥一樣飛翔,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令人期待他會如何探索這個世界! 版本二:創造突破框架的有利賽局烏龜一口答應和兔子比賽,有人可以陪牠打發時間真不錯,不過他對比賽內容有很多想法:可以不只一場嗎?奧運裡有好多項目耶,不然至少來個三鐵吧?還是找更多烏龜和兔子一起比?接力賽如何?可以帶啦啦隊嗎?中間可以休息吃東西嗎?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兔子覺得好不耐煩,只是想賽跑而已怎麼想這麼多?兔子懶得跟興奮不已的烏龜討論,將一切交給牠規劃.隔天上午再見面,烏龜已經想好路線,這次第二棵大樹才是終點.比賽一開始十分順利,兔子一口氣不停歇跑到第一棵大樹,沒想到接著急速下坡,原來是段山谷路線,終點設在山谷底的大樹下.雖然兔子沒有遲疑太久就立刻出發,不過下坡讓他無法全力衝刺,反而需要降速保護前腳,等到他快抵達谷底的時候回頭看,烏龜的身影才出現在第一棵大樹下.兔子心滿意足地喘了口氣,這麼一大段的差距想要獲勝應該沒問題;此時眼前閃過一個黑影撞到不遠的大樹,咕咚一聲,那到底是什麼?兔子揉揉眼睛不敢相信,原來烏龜縮進龜殼一路滾下山,此時緩緩伸出頭和四肢,正向兔子揮手打招呼呢!烏龜和兔子比賽有可能贏嗎?腦筋動得快的人也許會說「比游泳」兔子就可能輸了,不過若是必須「賽跑」這個項目,烏龜有任何可能贏嗎?這隻具有策略性思考特質的烏龜,示範的便是「符合原有邏輯」的致勝模式.除非刻意搞笑幽默,應該沒有人喜歡「自曝其短」,能夠發揮自身天賦於工作生活中是最好的際遇安排,然而我們未必每次能做選擇,又或者很想把握某些機會卻非自己擅長領域,這時候就需要創新策略,如何將自己「設計」進入流程內容裡,在別人設定的框架內做最好的展現.孩子沒辦法選擇學校和老師、大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這些都是現實條件的「限制」,短時間難以做出完全不同的改變.有趣的是,許多談論創意的書籍不約而同提到,「限制」往往也是激發潛力、產生創意的來源.「限制」就是一種命題,像是螢光筆般標出人生施力點,有了目標去努力、去克服,在過程中感受自己其他的可能性,甚至體驗幸福、快樂、成就感;這也是為什麼在哲學家眼裡,毫無限制的人生反而令人感覺一點都不自由.正如我和孩子分享的座右銘:「不是沒辦法,只是還沒找到而已.」烏龜除了願意動腦分析,也對自己十分了解,才能從「限制」裡蒐集各種關於自己特質的線索,運用地形突顯優勢.不論你是兔子還是烏龜,只要能接受並了解自己,就能找到屬於自己「贏的方程式」.教養思維再進化現今教養意識進步,許多觀念逐漸改革轉變,其中很明顯的一項變化,就是我們不再希望強調「輸贏」,而是聚焦在努力的過程中,並引導孩子們看見自己的變化與成長.落實到生活裡,我們就發現學校裡不再進行分數「排名」,只提供每個分數區間的名額參考;各項競賽也不再有第一第二,而是用優選、佳作代替,同時可以錄取多個名額……,總之師長們極力修飾最後結果,期待能降低孩子們「被比較」的壓力.然而從自殺自傷率上升、課後補習教育的蓬勃發展,足以顯見這樣的作法似乎沒有釋放孩子,反而造成更多隱晦不顯的潛在壓力,甚至需要猜測大人們心中的真正評價,是否和說出的鼓勵語句心口一致呢?這樣的矛盾來自於社會仍然以「競爭」本質運作,將人生視為「有限賽局」的大人們,擔心未來「贏者全拿」的焦慮無法直接表達,反而在其他層面施加更多期許和壓力,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在<無限賽局>這本書中,作者賽門‧西奈克提出翻轉思維框架的關鍵,就在於「無限思維」.無限賽局沒有固定遊戲規則、沒有時間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打破慣例,更沒有勝負、平手或僵局這樣的角度,因為無限賽局根本沒有終點線,這種賽局的首要目標是不停玩下去,讓賽局持續下去才是重點.我們的人生,包括愛、友情、家庭、婚姻……,是否更像無限賽局?如果是這樣,我們心中的「假想敵」或「預設目標」又是從何而來?換言之,放下心中設定好的任何目標,只專注在自己和孩子本身,聚焦於自身面對的課題,著重過程中對自我的探索與了解,才有機會突破框架、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或許你已經發現第一個版本的故事便是以無限思維進行改寫,第二個故事仍然屬於非輸即贏的有限思維;讀到這裡,你是否心中已經有了第三個版本的龜兔賽跑呢?本文出自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童話逆思維:破框思考的床邊故事,培養孩子成長最需要的創意、思考與對話>,禾禾文化出版延伸閱讀:信任,不論大人或孩子都是需要練習的先連結再糾正!孩子能學習正確行為,親子關係也更緊密比命令還有效的語言力量!孩子不只樂意幫忙,也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