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合歡再利用,讓惡木助攻零碳排屏東縣恆春鎮德和社區發展協會文字|高嘉聆 臺灣早年不少沿海村落隨處可見「槺榔」,就是臺灣海棗,至今仍有許多地方以槺榔為地名,像是位於屏東恆春半島的德和里,古地名就是槺榔林,據說曾經滿山遍野都長滿槺榔.不過,隨著自然環境遭到外來種銀合歡入侵,德和社區生態面貌有了大幅改變. 原來,近代為了推廣經濟造林,種植銀合歡作為造紙原料,後來敵不過成本低廉的進口紙漿,於是放任銀合歡在野外生長,造成如今生態夢靨.由於銀合歡繁殖力極強,人力移除趕不上自然生長,擅長木工的德和社區發展協會便發揮專長,將惡木轉變成家具,並藉由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提供工作機會,培養在地居民習得一技之長,成為木作職人,不僅大幅提升銀合歡使用價值,更讓居民們認同移除外來種銀合歡的必要性,並聯手合作,形成社區的獨特產業鏈.廢材重生銀合歡綠色新商機 協會累積多年經驗,深知處理、加工銀合歡的訣竅.由於銀合歡木材易腐爛,砍下來三天內必須處理,協會採用「熱水煮法」,以水蒸汽和熱空氣煮木材,必須花費整整兩天的時間,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去除木材蟲卵,同時強化結構、延長保存,經過處理的木材硬度可增加五倍,方便做後續的應用. 除了製成椅凳、餐盤、藍芽音箱,獎盃、獎牌等木藝商品也很受到機關團體的歡迎,而且,恆春半島民謠文化盛行,銀合歡做成的月琴格外富有在地風采,未來更研究貓砂的開發,提升銀合歡使用率.協會也在轉型的過程中,透過計畫資源支持,結合銀合歡開發創新產品,並延伸在地人文歷史規畫體驗遊程,透過多樣化宣傳手法,將社區文化及特色向外推廣,吸引遊客到訪旅遊,感受地方文化魅力,遊客可以來這裡手作溜溜球、手機架等,實際認識協會如何克服這個「刁鑽」樹種,經過剖、燙、鋸、刨多項手續,發揮創意、融入生活,一起動手體驗把綠癌變黃金的滿滿成就感.遊走歷史場域地方事蹟精彩絕倫 德和地處的恆春是個充滿歷史的場域.社區曾有一條槺林古道,是昔日連接濱海與聚落的必經路徑,載滿漁獲、建材、物資的船隻停靠山海漁港後,利用人力、牛車運貨,循著古道通往恆春縣城,是百年前重要的交通要道.古道如今在協會重新打理後,成為認識在地歷史與文化的去處,途中聽在地居民講植物、說故事、聊童年,到達終點,映入眼簾的是山海漁港廣闊景致,尤其傍晚,夕陽餘暉映在海面,金黃耀眼讓人難以忘懷. 在地還有全臺少見、以中軍元帥為主神供奉的信仰,探訪傳說中大力士故事,以及恆春民謠人間國寶陳英阿嬤的家,豐富的歷史厚度讓造訪德和增添文化、生態多種趣味.不妨留宿一晚、品嚐在地料理,可以更深度認識這個獨一無二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