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育志醫師 「那是一個五十幾歲的男士,長期有失眠的問題,導致情緒不穩定,而且在駕車經過高架橋時都會感到很恐慌.」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劉景隆醫師指出,「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晚上都會嚴重缺氧.」 確定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後,便建議患者在睡覺時使用呼吸器.劉景隆醫師說,使用呼吸器改善缺氧之後,患者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整個人變得神采奕奕,安眠藥的劑量也可以減量使用. 失眠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狀況,造成失眠的原因也相當複雜,常見的有環境因素,例如太冷、太熱、太吵、太亮而影響睡眠;有心理因素,例如緊張、焦慮、擔憂等;有生理時鐘改變,例如時差、輪班等;有飲食因素,例如在睡前攝取刺激性食物、飲料;有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等;有身體疾病,例如咳嗽、鼻塞、疼痛、夜尿、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由於失眠的成因相當複雜,所以在遭遇失眠的狀況時,必須仔細尋找原因,才能採取適當的解決方式. 眾多失眠的原因中,有些原因造成入睡困難,有些原因導致睡著之後容易醒來而影響睡眠品質.劉景隆醫師說,睡眠呼吸中止症便是會嚴重干擾睡眠的因素之一. 大家可能會以為,一個人睡到打呼代表睡得很好,其實並非如此.劉景隆醫師說,如果經常打呼,一定要留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apnea)的患者往往打呼聲有大有小,而且睡覺時的呼吸聲會中斷.當呼吸中止導致血中氧氣濃度過低時,患者就會驚醒,一個晚上會發生數十次、甚至數百次,早上起床的時候會覺得頭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為晚上的睡眠一直被打斷,所以白天就容易打瞌睡、工作不能專心、記憶力衰退、暴躁易怒、心情低落.劉景隆醫師說,由於精神不繼,患者駕駛的安全性也須受到重視.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男性、老年、家族病史、使用酒精或鎮靜劑等.部分患者的呼吸道肌肉較鬆弛,睡著之後便可能造成呼吸道塌陷,導致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從盛行率推估,台灣至少有100-200萬人患有呼吸中止症,但大多數患者都不曉得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劉景隆醫師說,通常是身邊的人發現患者打呼很大聲、呼吸聲明顯中斷,才會提醒患者就醫.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會發生在成人,兒童也有機會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在夜間哭鬧、翻來覆去.」劉景隆醫師說,「因為睡眠品質很差,兒童可能常打瞌睡、活動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憂鬱、夜尿等,對小朋友的發育也有負面影響.」 經過檢查確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時,建議要根據病因接受治療,或是在睡覺時使用陽壓呼吸器,改善缺氧以及睡眠品質.劉景隆醫師說,部分患者在初期配戴陽壓呼吸器時,會因不習慣而影響睡眠品質,所以可以使用安眠藥物來輔助. 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容易影響睡眠.劉景隆醫師說,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因為支氣管有慢性發炎的狀況,患者白天就容易喘,睡著之後換氣減少,缺氧會更加嚴重,所以很容易醒過來,相當痛苦. 謹慎使用安眠藥物 如果有失眠的狀況,請務必就醫檢查,千萬不能擅自服用安眠藥.劉景隆醫師說,因為部分安眠藥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可能會讓呼吸中止的狀況更嚴重,或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體內堆積更多二氧化碳. 劉景隆醫師說,由於苯二氮平類安眠藥物會改變睡眠結構,長期使用後,部分患者會覺得記憶力受到影響.另外,部分苯二氮平類藥物具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呼吸中止症患者也需特別留意使用此類藥物. 目前較新的機轉安眠藥是透過節抗食慾素受體改善失眠症(Orexinreceptorantagonist),劉景隆醫師解釋,因為透過不同的機轉發揮作用,較不會影響睡眠結構,較符合生理需求,對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有助益.相較於傳統安眠藥物,食慾素受體拮抗劑比較不會有生理依賴性,也不會造成呼吸抑制,因此臨床上讓呼吸中止症病人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一個選擇. 失眠的成因很複雜,患者一定要跟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治療與安眠藥物. 筆記重點整理 1、如果經常打呼,一定要留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往往打呼聲有大有小,而且睡覺時的呼吸聲可能會中斷.呼吸中止會導致血中氧氣濃度過低,患者就會頻繁驚醒. 2、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白天容易打瞌睡、工作不能專心、記憶力衰退、暴躁易怒、心情低落.由於精神不繼,患者駕駛的安全性也須受到重視.確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時,建議要根據病因接受治療,改善睡眠品質. 3、如果有失眠的狀況,請務必就醫檢查,千萬不能擅自服用安眠藥.因為部分安眠藥具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可能會讓會讓呼吸中止的狀況更嚴重,或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堆積更多二氧化碳. 4、苯二氮平類藥物是常見的安眠藥物,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呼吸中止症患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需特別留意使用此類藥物. 5、食慾素受體拮抗劑透過不同的機轉發揮作用,對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有助益.相較於傳統的安眠藥物,比較不會有生理依賴性,也不會造成呼吸抑制,因此臨床上讓呼吸中止症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多一個選擇.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