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1間知名補習班在臉書PO文分享一對國小兄妹的學習成果,同時也秀出一周的生活作息,引發熱議.這是因為他們每天只睡6.5小時,其他時間不是在學習,就是在補習和練琴,連晚餐都是在車上吃.諮商心理師郭蕙寧也對「虎式教養」發表觀點,她認為儘管孩子目前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甚至因為優秀得到成就感,然而,壓抑比負面情緒更可怕.以下為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全文:最近的虎式教養,孩子令人砸舌的日程表新聞,沸沸騰騰.在社群網站上,跳出許多人針對此事,分享自己的觀點.大部分都是站在虎式教養的另一面在呼喚與感嘆.我在想,這些輿論,不知道是否對當事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各種壓力,「適可而止」就好.輿論扮演的是提醒的角色,接著就是當事人依照自己聽到的多少,決定要怎麼做,要怎麼改變?或者依舊過著自己以往的日子.外人的置喙,不要也成為另外一種傷人的壓力.然而,我也從新聞或者眾多論述當中,看到一些疑惑.看起來忙碌的日程表,除了許多專家醫師們關切的「孩子的吃飯與睡覺時間」,這些基本的照顧身體健康的狀態,是不是符合孩子現階段需要的.還有一個是孩子有時間「和自己在一起」嗎?了解自己、擁抱情緒,學習生活和情商能力的時間與空間.我只看到一種樣子,孩子們為了成就外在的功名利祿,非常努力、堅持的學習著,而內心的世界的滋養,心理素質的建構與培養,這些是否存在於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當中呢?當然,孩子目前看起來是正向、健康,甚至因為優秀而有許多驕傲、成就感,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然而,只有一種情緒表現,也是令人堪憂的.徜若失去了自我,孩子的路還能走多久?壓抑負面情緒,只表現一種正向情緒,是防衛機轉(因焦慮過度而產生的心理安防機制)的呈現,甚至有時候比負面情緒的表現更可怕.我會想更關心,當孩子挫折、有壓力時,傷心難過、生氣、恐懼害怕時,他們如何自處?身邊大人如何陪伴與因應?畢竟是孩子,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一直都是完美的表現,當出錯、做得不如預期時,內心所產生的失望、挫敗,孩子是否有時間,從挫折中學習?(看起來這個虎式教養的案例是有錯就是做做做,直到大人滿意為止.)孩子們有沒有一個可以喘息、歇息,靜下來與自己同在,有大人陪伴,靜心狀態的一個時刻?或許我們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但仍舊不免提出關心,孩子的情緒目前看起來是倚靠外在的勳功,但他們的自我呢?內心世界如何想?能夠覺察、照顧與滋養自己的情緒感受,情商的能力,是支持我們走在人生道路上,持續下去的動力之一.孩子會不斷證明我是否被愛從嬰兒時期開始,為了生存,孩子會不斷證明「我是否被愛」.大人給予、回應,與嬰兒、幼童們互動的方式、各種行為,都讓嬰兒、幼童、孩子,以自己的觀察、對世界的認識,來判斷,我是否被愛,以及學習到我這個人被愛的方式.有時候,為了得到愛,即使內心有苦、甚至極度焦慮,年幼的孩子,也會把笑容放在臉上,以求被愛.所以,我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快樂、樂在其中,看起來健康的樣子,是不是僅僅只是想要得到愛與關注,貼心地不讓照顧自己的焦慮大人擔心自己的一種貼心.因為是孩子,仰賴著環境生存,環境給予的模式,爭破不開時,便會如斯德哥爾症候群或者習得無助那般,順著環境的趨勢展現應對的外顯行為,以滿足內在的需求.或許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也有另外的輿論聲音是,別人家的事外人不足為道.我想,因為大家都震驚了,站在各種我們所認為健康的立場上,必須說點什麼,做點反應,為或許無法發聲的孩子們,祝以關心和傾注力量,以求他們的福祉.當然,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成就,可以是主觀的,也可以是客觀的.人是否有成就,一定是拉長時間來看,而不是只看某一個時期.我們無法確定未來會如何,真的很難說.但也有太多的例子在我們心痛之中,足以借鏡.虎式教養已經是一種代名詞了.不過我確信,有各式各樣的虎式教養,有令人詬病的,也有很棒的虎式教養.對於童年時期的記憶,我們記得的大多是「感覺」,記憶中的情緒、情感,開心愉快、不舒服、懊悔的....而長大之後,影響我們甚巨的,通常是那些曾經「違反我們的意願而生」的情緒感受.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以為優秀才能被愛?(這已經是扭曲的價值觀,但真的很常見),才能得到所愛之人的一抹微笑與讚許?亦或真的很喜歡與享受於這樣的生活模式?(如果可以,我真想給孩子們畫張圖,從畫中的色彩與象徵,窺見孩子的內心世界.)在某個嬰兒乃至童年時期,若是被剝奪了重要的東西,那麼未來將以好幾倍的方式討回.在無法喘息、過於固著的虎式教養中長大的孩子,當有一天孩子終於有權力可以做自己的時候,那個無聲的抗議與悲鳴,掙扎的脫離不屬於自己人生的龐大籠罩,如果是好一點的選擇,可能就是切斷關係,遠離一切.但是也有另外一種,就是令人心痛的,他們乾脆把整個世界都拋開,說再見不見.有研究顯示,哪怕只是聆聽孩子一點的心聲,即便是在壓力的教養下,孩子內心感受到被愛的一點一滴,都足以滋養內心的自己,這是一種韌力的展現.所以,我更想知道和聆聽的是,孩子們的心聲.不是那種為了迎合大人的聲音,是發自內心的真實聲音.我想問孩子,「如果你有心願,那會是什麼?」我很喜歡阿德勒的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目前為止,以我的經驗來看,多數的人大概都用一生在治癒童年吧.擁抱.願大家一切安好,身心靈平衡.本文由<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孩子1歲後,「不順意就哭鬧」,心理師:背後是更深的同理需求給0-3歲寶寶愛的禮物:溫柔撫觸及嬰兒按摩,改善寶寶的分離焦慮能夠照顧自己情緒的父母,必然也能溫柔地回應孩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