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手足爭吵?很多手足長大後很討厭彼此.這個討厭,很大一部分,跟照顧者如何介入調停手足衝突有關.早忘記當年跟兄弟姐妹吵什麼了,但記得當時大人的介入,讓自己覺得委屈、不公平、覺得父母偏心,於是,開始疏遠手足.無論父母怎樣努力,想當公正的法官,在孩子心裡,就是覺得不公平.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照顧者別做.努力調停結果惹得一身腥.1.其實,可以讓孩子學習自己調停玩具只有一個,怎麼辦呢?把問題丟還給孩子們,讓他們開會決議,可以把場合搞得正式一點,讓他們認真討論.討論好了,達成共識了,再把玩具給他們玩.如果沒達成共識,玩具就先收起來.孩子自己達成的協議,比較願意遵守,也比較不會覺得委屈不公平、覺得不被大人愛,跟手足的爭吵,僅止於當下,可以過得去;反之,大人的介入,讓孩子覺得不被愛,反而成為一輩子的痛,這比當下跟手足爭吵本身,傷害與影響來的深遠.更重要的是,孩子透過開會決議,有機會學習怎麼處理衝突、怎麼進行協商,這是一種技能的訓練—如何表達自己、如何聽到他人在意點、如何找到雙方可接受的解決問題辦法.如果每次爭吵,大人都很快介入調停,孩子沒機會學習自己跟對方協商,也很習慣將調停到責任丟給大人,孩子只會想著維持自己權益,憤恨著大人的決策不公平,難以安撫.孩子自己開會決議,才會知道找到共識有多難,才比較願意妥協.But!讓孩子開會決議之前,要記得先讓孩子穩定自己情緒,情緒穩定了,才有溝通的能力.2.如何讓孩子情緒穩定?人在感覺到安全、快樂的時候,自然就會放鬆、穩定下來.可以讓孩子抱抱喜歡的玩偶,跟玩偶說說話;可以讓他聽音樂;可以讀個繪本;大一點的孩子,甚至可能需要打一場電動、看一部影片等等.發現了嗎?讓孩子做些快樂、能獲得安全感的事情,大腦才不會覺得受到威脅,啟動努力存活模式「戰鬥」或「逃跑」,而是恢復社交模式,運用所有學過的社交模式努力與人溝通協商.也就是說,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即便是孩子跟父母吵架的時候,第一步是先引導孩子學習調節自己情緒,但絕不是開啟孩子恐懼模式,激發孩子更多情緒,例如:對孩子大吼、把他關黑暗廁所、藤條伺候.這方法,是用恐懼讓孩子學習,孩子學到了:我不能這樣做,爸媽會很生氣,我會被懲罰.可是孩子不見得理解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也不知道那他可以怎樣做,甚至不知道大人到底在氣什麼,更別說進一步有能力疏通彼此想法進行協商.孩子要不變得很順從聽話,沒自己思想;要不變得很叛逆強悍,很有自己主見卻無法聽進別人勸言.本文由<陳雪如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為什麼孩子要傷害自己?心理師揭情勒原因,家長應反思1件事多數父母做錯了!面對「不要不要」,接納孩子情緒成為恆溫照顧者兒子的貼紙永遠不在框框內幾個月後我發現,原來被制約的是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