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友為參與活動民眾導覽鳳梨田.(圖片來源:旺來山提供)撰文=劉怡食農教育的面向廣泛,涉及的上下游單位不一而足,然而無論運用何種方式,透過哪些管道,最終都希望達到讓更多民眾認同並支持在地農業、多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並且實現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的目標.身為農業部台灣好農計畫及經濟部品牌躍飛計畫的顧問團隊,參與輔導過許多農業及食品品牌,在此從民間業者的角度,談談我對食農教育的推廣與成效的看法並提出建議.民間業者推動食農教育的目的與挑戰不可諱言,民間業者推行食農相關活動,多半是為自家品牌服務,可能是建立優質形象以增加好感度,或是透過活動與消費者有更多互動,提高來客數及提袋率,當然也不乏具有社會使命,單純就是為了推廣食農觀念的品牌.無論目的為何,品牌端的食農教育活動都不啻為讓民眾對農產及食物有更多認識與接觸的管道,再加上品牌端從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出發,活動設計通常還有吃又有玩,自然比在學校上課來得親切又令人愉快許多,更讓人有意願嘗試.以我輔導的旺萊山為例,總部位於嘉義民雄的旺萊山,是一個以鳳梨全株運用為核心的品牌.創辦人為了協助在地農民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運用超市運營經驗及藥師背景成立品牌,本身就帶有濃厚的社會企業性質,再加上在場域經營確實需要更多消費者體驗的環節,因此從創立之初就一直有食農體驗活動.只是剛起步的品牌仍以運營為主,體驗活動只能在淡季才會舉行,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很難形成體系與規模,沒有利潤的行銷活動,也只能靠理念支撐下去.旺萊山創辦人劉嘉發介紹鳳梨如何全果應用.(圖片來源:旺萊山提供)中央助力,為民間食農活動挹注資源自從<食農教育法>上路,農業部開始釋出相關計畫,長期關注食農教育訊息的旺萊山第一時間搜尋,獲得農業部食農教育推廣計畫的輔導機會.透過計畫,旺萊山著手將原本零星的課程,編製成系統化的導覽流程,從鳳梨田到加工廠再到實際體驗手作,讓參與民眾親身體驗鳳梨產品的製程;原本不定期推出的游擊式活動,也變成每周末的正規軍行程,公司甚至為此編制了專責的講師及專案人員,而不再只是行銷部同仁眾多兼差的工作之一.重新規劃後的體驗活動分為兩種:第一種以鳳梨田導覽及手作為主,每逢周末舉行,以親子族群居多.活動先透過導覽讓民眾了解鳳梨從栽種到採收的過程,分享鳳梨的文化與知識,以及各部位的功能,最後再親自動手實作.手作的範圍很廣,例如刮鳳梨葉取出鳳梨纖維,用鳳梨皮泡製發酵液等,不過大家明顯還是對鳳梨果醬或鳳梨蛋糕等食物比較有興趣;第二種則在田間導覽的基礎上,增加鳳梨採摘及外燴餐食,讓體驗變得更完整,每個月周間舉辦,以銀髮族群居多.刮鳳梨纖維的手作體驗課程.(圖片來源:旺萊山提供)雖然品牌舉辦食農教育活動的動機是行銷,但手段絕對不能很行銷,更不能以銷售成績論英雄.旺萊山也曾經為了增加提袋率及客單價,在設計活動時置入行銷橋段,但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反應更毫不留情,一旦感受到「被推銷」,馬上就會生出戒心,不僅無法吸引購買,更讓活動滿意度降低;相反地,如果內容豐富,體驗有趣,就會收到消費者的熱烈回饋,除了活動後的回購率提升,活動的分享及推薦也都會為品牌帶來後續的收益.串聯與整合,讓食農推廣不再單打獨鬥借力食農教育推廣計畫,旺萊山踏出了系統化食農體驗活動的第一步,但第2年馬上就遇到了難題,原來因為計畫在重點工作中昭示,要進一步與學校或其他教育組織合作,或者跨單位整合在地的其他品牌及場域,甚至要進一步將教材升級為桌遊或數位化,這對規模不大,且本業是農民及食品加工,缺乏與學校及在地跨領域串連經驗的旺萊山來說,確實力有未逮.其實,這並不只是旺萊山的困境,而是所有正在單打獨鬥推廣食農教育的品牌主們所共同面臨的挑戰.綜合旺萊山及其他業者的遭遇,歸納計畫可以優化的方向如下:首先是在地業者的串連.單一品牌的能量有限,即使有好的想法,執行或推廣起來也會因為人力與資源不足,使得效果非常侷限,但若將周邊幾個業者串連起來,透過共同創作及彼此換粉,設計出的教案及體驗流程就會更豐富,也能擴大接觸到以往的非客群.當然這需要第三方的居中協調與整合,因為個別品牌的出發點及目的地可能不同,各自發展的結果很有可能因為利益衝突或優先順利不同而碰壁夭折.其次是需求端與供應端的串連,這包含兩個部分,其一是教育單位與民間業者的媒合.現在的做法是各單位都可以做,但各單位都各做各的,彼此沒有串連,老師有好的教案想法,但要自己搜尋合作的業者,或業者有心推廣,但要自己一間一間學校打通關,若能有媒合的平台與機制,讓需求端及供應方依照需求彼此進行合作,就能更快更好地推動;其二則是協助業者宣傳食農教育活動,讓更多民眾能知曉並參與這些活動,才能真正吸引並深入民眾的生活. 旺萊山於台北迪化街開設新門市,將食農校域課程帶到台北.(張偉明攝)地方政府可以扮演更多承上啟下的角色要做到以上幾點,地方政府的角色及重要性就不言可喻,因為相對於中央的鞭長莫及,地方政府對當地教育機構及民間業者的互動頻繁,掌握度理應更高,由地方政府扮演發起及居中整合的角色最適合不過.可惜的是,相較於在聚光燈下必須動起來的農業部,各縣市政府多半仍停留在地方創生的範疇,在食農教育這一塊似乎還處於燈下黑的狀況,無論在聲量及行動上都缺乏存在感.當然,食農教育與地方創生在職權上各有分工,地方創生之於地方政府責無旁貸,而食農教育雖由中央唱主調,地方政府仍可與中央配合,協助宣傳及資源整合的事宜,例如向地方各相關單位布達中央資源並加碼挹注,串連區域內的相關品牌相互合作,以地方政府之力協助活動宣傳與集客等,讓中央的政策美意能夠真正落實到地方,讓食農教育能夠上行而下效,讓民眾更有知覺與感覺.﹝更多食育深度解析,請詳閱食力Vol.35季刊<2024食育力總體檢獨家揭曉!22縣市要補修的一堂食育課>﹞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延伸閱讀▶2024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揭曉!台中市進步最多躍升10名宜蘭、台東、花蓮、嘉義縣蟬聯4年五星殊榮▶﹝農業與環境﹞以綠色永續貫穿產地到餐桌!花蓮台東連四年「霸榜」冠亞軍苗栗大躍進擠入前五!▶﹝教育與文化﹞食育推動不應只限於學校!彰化縣晉升榜上第一嘉義縣提升五名進入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