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牛結核病,台灣一直以來採用世界動物組織(WOAH)及國際間的標準檢驗方式,俗稱「尾跟測試」的「皮內結核菌素試驗」(ITT),但該檢驗方式仍有其限制.採訪=編輯部撰文=巫芷玲<食力>於2024年6月接獲南部單一小農牧場酪農戶A先生投訴,指出政府在執行人畜共通傳染病「牛結核病」的通報和撲殺流程恐有疏失,實際確診狀況與中央公布數字可能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到底牛隻在感染牛結核病之後會出現什麼病徵?有什麼檢驗方式可以把關?牛結核病病程發展緩慢難從外觀判斷是否感染在牛結核病的疫病管理上,其每年例行的檢驗把關尤其重要,因為牛結核病屬於不會直接導致牛隻死亡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緩慢,不會顯著影響牛隻的身體機能,潛伏期更是依牛隻的免疫力強弱而可長可短,從幾個月至2、3年都有可能,導致從外觀上可以說是完全看不出牛隻是否感染.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莊士德進一步說明,牛結核病以吸入感染為主,且依據病原侵入位置的不同,結節的病灶分布約有6、7成發生在呼吸道,2到4成發生在消化道.而若病菌是從呼吸道進入,基本上結節的病灶會發生在肺臟,除非牛隻變得很虛弱,病菌才有能力散播到全身.也就是說,病菌一旦進入到牛隻,若沒有被巨噬細胞殺死,就會存活在巨噬細胞裡並進入到肺臟,經過病變而在感染晚期產生結節,情況嚴重才可能進一步影響肺臟組織造成呼吸困難等症狀.然而,結節通常在感染後期才會發生,且不是每頭牛在感染後都會產生結節,因此感染前期除非牛隻的免疫力低下、病菌增殖快,才可能發生明顯的臨床症狀.牛結核病致死率低落實檢驗有其必要性莊士德表示這也是牛結核病之所以特別的原因,因為其直接造成牛隻的致死率非常低,病菌會如同休眠一般待在牛隻體內,直到動物有像是熱緊迫等免疫力低下的狀況時,才會重新活化並增生,造成動物的臨床症狀,例如精神不好、食慾下降、波動性的體溫升高等,否則在此之前都很難從外觀上看出牛隻的異狀.由上述可知,酪農想從外觀上看出牛隻是否感染牛結核病非常困難,再加上目前國內針對牛結核病並不像牛結節疹有疫苗能夠施打,落實檢驗就顯得尤其重要.台灣採用國際通用檢驗標準ITT尾根測試但仍有其侷限性目前國內的牛結核病檢驗方法以皮內結核菌素試驗(Intradermaltuberculintest,ITT,俗稱「尾根測試」)為原則,此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及國際間通用的檢驗標準.檢驗方式是施打「結核菌素」在牛隻尾巴根部,再等待約3天(72±6小時,2024年3月由專家研討修訂為72±4小時)後以視診及觸診判定結果,確診牛隻出現的陽性反應,會在施打處出現腫脹或硬塊.牛結核病檢驗方式為俗稱「尾根測試」的ITT檢測,之所以施打在尾巴根部正是因為此處無牛毛、方便判斷腫脹程度,但是必要時也可以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注射在頸側部,注射前就需要將注射點周圍半徑1.5至2公分的牛毛全部剃除.(圖片來源:農業部官網)ITT尾根測試輔以ELISA採血檢驗雙重把關仍有執行限制然而,ITT的敏感性約6至7成、且由人為判定,因而有其侷限性,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分享該場做法,除了尾根測試,大規模牧場還可以自費與學術單位配合,針對有疑慮的牛隻進一步實施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的採血檢驗.ELISA以抗原及抗體間的專一性鍵結特性為原理,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檢測抗原或抗體的生物技術,而針對由牛分枝桿菌引起的牛結核病,ELISA可以檢測出牛隻體內是否存在其分枝桿菌的抗體,並透過儀器而有明確數值以判定陰性或陽性.需特別注意的是,由於ITT是將微量的結核菌素施打進牛隻體內,因此為避免相互干擾而產生不準確的檢驗結果,ITT需與其他檢驗相隔一段時間再進行.以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該場來說,為精準抓出陽性牛隻,會以每3、4個月的頻率進行ELISA檢測,並且與ITT相隔一個月.就學理來說,ITT可以篩檢出早期感染但病灶還沒出現的牛隻,ELISA則因為抗體的產生需要體內較多的病原,因此能夠提高感染後期的檢驗準確率.然而,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D先生說明,ELISA除了檢驗費用較高、加上人力量能不足而較難普及,與ITT檢驗結果的陽性重疊率也僅有8%,因此還是有其限制.「這兩種檢驗方法都仍存在檢驗誤差,所以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就是只能在不互相干擾的情況下提高檢驗頻率,以抓出漏網之牛.」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強調.現行檢驗方法皆存在誤判可能源頭疫病管理仍最重要莊士德表示,針對牛的結核病,沒有一種檢測是可以百分之百檢驗出來的,也進一步說明,由於結核病分為牛型、鳥型、人型等類型,這3種主要類型都是來自分枝桿菌,再依不同菌種分型,因此牛隻若感染到不同類型的分枝桿菌,就可能出現「偽陽性」的檢測結果;也可能因牛隻的病程不同而出現「偽陰性」,比如牛隻病重至免疫系統已遭破壞而無法對ITT做出反應.雖仍存在誤判可能,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C先生仍對ITT抱持正面看法,正因結核病並不像口蹄疫、是發展很慢的疾病,疾病發展進程以半年到一年為單位,所以照理來說年度檢測如果檢測出來有確實撲殺,疫情通常仍可以得到控制.就產業現況來看,牛隻感染牛結核病對泌乳量也不大會有影響,甚至可能產生陽性牛常是高產牛的現象.泌乳高產牛若染疫要不要確實撲殺成為實務兩難、也是防疫破口無論是南部單一小農牧場酪農戶A先生、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或者是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D先生都表示近年觀察感染牛結核病的陽性牛隻的乳量並未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有很多都是產量高的高產牛.B先生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牛隻在高產狀態時,因為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泌乳,進而使免疫力低下,若這時候剛好遇上ITT檢驗,當然就比較容易對檢驗產生反應而被判定為陽性牛.高產牛被檢驗染疫,依法應該通報與撲殺,然而直接影響的是酪農產出生乳的收益,雖然政府和酪農會依據市價和動物體重共同訂定評價額,再依評價額給予6成的撲殺補償,但是要淘汰高產牛仍是實務現場的兩難,若不確實執行則又會成為防疫破口.不過,檢驗及撲殺終究是最後的一道防線,酪農戶如何從源頭進行疫病管理才是核心,無論是落實日常消毒,又或是提升飼養品質整體提升牛隻的免疫力,使其不易生病,都是缺一不可的把關重點.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延伸閱讀▶﹝執行力道﹞撲殺處置僅是杯水車薪為何牛結核防疫會有漏網之牛?▶﹝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生乳把關﹞誰來輔導酪農戶提升疫病管理知識?乳品廠又該如何確保收購的生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