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60歲的男性患者,原本肝功能就不太理想,確診晚期肝癌時,發現肝臟內有多顆腫瘤,最大超過10公分,且壓迫周圍器官,AFP(甲型胎兒蛋白)指數高達190,000ng/ml(正常值小於20ng/ml).」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林裕民醫師表示,「我們先改善他的肝功能,隨後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並協助申請健保給付以減輕經濟負擔.」經治療後,患者的AFP指數從190,000ng/ml迅速降至30ng/ml,且持續治療一年,目前穩定維持在5ng/ml以下.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明顯縮小,僅殘留少量癌細胞,肝功能也逐漸穩定.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副作用少、生活品質提升新光醫院癌症防治中心劉婉婷個案管理師補充,「這位患者一開始身體虛弱,也對治療的副作用感到擔憂;但在接受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治療後,發現副作用並未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患者能繼續工作且自主返院治療和追蹤病情.」林裕民醫師表示,「臨床上類似的情況其實不少,約有三成的晚期肝癌患者經過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後,可以讓腫瘤縮小.」 肝癌晚期治療仍是國人治療關鍵肝癌在臺灣發病率位居第五,死亡率則排名第二.根據國健署數據,臺灣每年約有一萬名新發肝癌病例,其中30-40%確診時已是晚期.林裕民醫師表示,「早期肝癌無症狀,建議有肝硬化、酗酒、B型或C型肝炎等高風險者定期追蹤檢查.」晚期肝癌患者通常身體狀況不佳、腫瘤較大、肝功能處於肝硬化狀態,因此大多不適合接受手術切除.近年隨著免疫治療用於晚期肝癌治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林裕民醫師說,「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可先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先讓腫瘤縮小,以降期為目標;如果有機會,便再次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為晚期肝癌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免疫治療的機轉與免疫檢查點有關,林裕民醫師解釋,「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的T細胞有能力辨識及清除癌細胞,但是當癌細胞表面出現一種蛋白質(PD-L1)時,PD-L1會與T細胞表面的PD-1結合;而抑制T細胞的辨識功能,如同踩煞車一般,T細胞便無法辨識癌細胞,也無法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癌細胞.免疫治療是使用PD-1/PD-L1抑制劑去阻斷PD-L1與PD-1的結合,解除這種「煞車」效應,恢復T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功能.」大規模研究顯示,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的病人,存活期可以將近20個月,突破了長期以來傳統口服標靶藥物僅約1年的存活期,同時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提升.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納入健保給付第一線晚期肝癌治療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已於2023年8月納入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的健保給付範圍,幫助提升晚期肝癌治療成效.林裕民醫師說,「健保給付條件包括須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上消化道是否有出血疑慮且未接受完全治療、腎臟功能等.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貼心小提醒劉婉婷個案管理師提醒,晚期肝癌患者因肝功能較差,需持續追蹤其變化,並應戒酒,避免使用增加肝臟負擔的藥物.儘管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副作用相對較少,但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告知醫療團隊.此外,這種治療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小,患者只需按時接受點滴注射,仍可維持日常生活,醫療團隊也會全程陪伴患者,並給予支持與鼓勵.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