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翁靖祐/台北報導﹞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第2大流行病,其中,屬高齡社會的台灣,髖部骨折率更居亞洲首位.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WorldOsteoporosisDay),為響應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崇桓理事長呼籲長者應正視骨質疏鬆的威脅,並倡導「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鼓勵國人進行DXA骨密度檢測,提早預防骨質疏鬆. 醫師鼓勵病患堅持毅力骨鬆治療有如馬拉松根據2023年的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指引,約每3名台灣女性中就有1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5人中有1位面臨骨折風險,顯示骨質疏鬆症對國人健康的嚴重影響. 陳崇桓指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巔峰,40歲後逐年流失,可以透過「駝、矮、痛」這3症狀自我檢測,並鼓勵65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此外抽菸、飲酒、體重過輕等,也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 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nternationalOsteoporosisFoundation,IOF)的統計,髖部骨折患者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近24%,遠高於許多常見的癌症,並有近80%的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陳崇桓分享,一位女性高齡長者,在治療初期的骨折狀況非常嚴重,選擇促骨生成藥物為首要療法,後續再搭配抗骨流失藥物進行治療,一年內成功提升脊椎骨密度近20%.陳崇桓強調,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如同馬拉松,療程須以年為單位,須耐心和長期堅持. 重症族群可優先增加骨密度預防骨折鞏固骨釘免鬆脫根據2024年發表之指引,骨質疏鬆症為慢性病,治療策略包含長期治療和接續治療以預防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目前國內針對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相當多樣化,可分為抗骨流失藥物、促骨生成類藥物,以及混合型3類,醫師依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口服或針劑治療方案. 重症及高風險族群,可採取「先行增加骨密,鞏固骨骼」的治療策略,符合條件者也可申請健保,後續再用抗骨流失類藥物持續提升骨密度.提升骨密度不僅有助於降低骨折發生率,還能減少術後骨釘鬆脫率,並降低再次手術的可能.來源:髖部骨折死亡率高於癌症!醫師警告應從骨鬆開始預防出處:NOW健康延伸閱讀:傷口3個月未癒,潰爛疼痛急就醫!醫曝:清理傷口第一步都做錯了4歲童喉嚨積黃膿、精神差,久咳併發肺炎!醫驚:病毒已有抗藥性半夜驚醒褲子沾滿血,35週孕婦緊急剖腹!產婦死亡第1名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