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胡文俐/聽覺口語師 「爸爸!車車!」兩歲大的貝貝抓著他心愛的小汽車跑向爸爸,希望爸爸陪他玩.爸爸看著貝貝趴在地上不厭其煩地將車子一遍遍推出去又撿回來,忍不住在心裡笑著想:「貝貝每次撸車車都能撸好久,這種遊戲怎麼一直都玩不膩呢?」上述情境是不是也讓你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們對玩具總是愛不釋手,不論去哪都想帶在身邊玩,可能就連吃飯或睡覺的時候也不願放下!因為對孩子來說,「玩遊戲」跟喝水、上廁所等生理需求一樣,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促進成長的重要途徑.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依據兒童的認知能力與年齡,提出了三大遊戲發展階段:「練習/功能遊戲」(PracticePlay)、「假裝/象徵遊戲」(SymbolicPlay)和「規則遊戲」(GameWithRules).透過這些遊戲,孩子的認知能力逐步提升,家長也能在遊戲中與孩子互動,促進其語言發展.0~2歲的「練習/功能遊戲」(PracticePlay) 孩子自出生後,從只能躺著,到開始學習轉頭、翻身、坐立、爬行,最後能走、能跑,這一系列肢體能力的發展,和此階段的遊戲方式息息相關.0~2歲的嬰幼兒喜歡踢腳、啃手、撥弄搖鈴或隨著音樂扭動身體,這些重複的感官刺激活動,幫助他們學習運用五感探索周遭環境並發展自己身體的協調能力. 這個時期的孩子遊戲方式較為單一,且喜歡重複性的動作.我們可以運用簡單的「自我談話」和「平行談話」技巧跟孩子邊玩邊語言互動!「自我談話」指的是大人將自己看到、摸到、聽到、聞到或感覺到的一切用口語敘述出來;「平行談話」則是大人以口語敘述孩子當下的動作或感知到的一切,幫助孩子建立語言和事件之間的關聯.舉例來說,當孩子抱著鴨鴨固齒器啃個不停時,我們可以像是旁白一樣告訴孩子:「哇~~鴨鴨好可愛喔,你最喜歡鴨鴨了,咬得好用力喔,嘴巴咬啊咬,上面都是你的口水!」2~7歲的「假裝/象徵遊戲」(SymbolicPlay) 在體驗、累積了足夠多的感官和生活經驗後,2歲左右的孩子會逐漸進入「假裝」的遊戲模式,他們喜歡模仿大人,重演自己日常生活的經驗,或者假裝自己是某個角色.例如把香蕉放在耳朵旁,假裝自己正拿著電話跟別人聊天,這其實是一種使用「符號」代表真實事物的「象徵」能力(張舒婷,2022);又或是拿著扮家家酒的餐具餵娃娃吃飯,幫娃娃蓋上衛生紙,假裝蓋好被子並拍拍哄睡娃娃,進行角色扮演遊戲.家長在陪伴孩子玩角色扮演時,可以透過「擴展」技巧,將孩子口中語法錯誤或不完整的句子,以正確的方式重述給孩子聽.像是當孩子想把鍋子裡的蔬菜玩具倒出來,並指著媽媽手中的空碗說:「媽媽,菜菜!」時,媽媽可以補充說明:「媽媽拿碗裝菜菜.」 隨著年齡與認知能力成長,孩子在3歲後會逐漸從獨自一人的假裝遊戲,發展出團體式的合作遊戲模式,和玩伴之間在遊戲角色分工上越來越明確,家長可以在對話中運用「延伸」技巧,在原本的句子中添加新詞彙來延伸語意內容,讓對話變得更加豐富!例如當孩子在分配扮家家酒的角色時說:「我當媽媽煮飯,弟弟當爸爸,媽媽當妹妹,一起來幫忙!」,媽媽可以這麼回應:「媽媽煮飯要用到鍋子和鍋鏟,爸爸跟妹妹要拿菜刀來幫忙,大家一起幫媽媽切菜!」.繼續閱讀完整文章:https://www.chfn.org.tw/resources/language-communication/childre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