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家人有紛爭,那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過程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大家都希望家人之間相處和樂,但牙齒都會不小心咬到嘴唇,家人之間意見相左,在所難免.以前,我過度在乎家庭的和諧,孩子們之間的紛爭,都積極介入處理,甚至跟著老一輩的觀念相同,覺得大的應該要讓小的.但是,在實務上操作,不但解決不了手足之間的紛爭,甚至讓他們演變成為愈來愈嚴重的爭寵問題.直到閱讀書籍才知道,一個孩子,大概要長到四歲以後,才會知道他是大的,是哥哥姐姐.但是,手足之間大概都只差個一兩歲,等到大的知道他是大的時,手足之間應該已經產生很多情感上的裂痕.後來,我設身處地的思考,想著長子出生時只有爸爸媽媽,他得到的是父母所有的關注.所以當幼子出生時,長子覺得愛和關懷被弟弟所分割和剝奪,是必然的心歷路程.而幼子一出生就有父母和哥哥,一切都是自然的存在,他比較不會有被剝削的感覺.開始認真的引導長子的情緒和思考走向,讓他參與弟弟的學習與成長,讓他開心而快樂的去幫助與教導弟弟.慢慢發現,把大的孩子教養好,小的就順理成章的跟著學,這是很有趣的手足互動模式.手足在生活學習中,有時合作,有時競爭當他們再度發生爭執時,我會先安撫彼此的情緒,不急著解決問題.然後,慢慢的讓他們學會彼此協商,才發覺手足相處發生爭執時,除非有立即的危險發生,不然我們可以先觀察,看他們自己如何處理問題.因為,處理爭執是社會化的過程,他們要在每次的爭執經驗中,學習溝通與協調,讓兩人都能接受.如果一昧的追求家庭表面的和諧,而要大家過度的隱忍與包容,那會積壓過多的負能量,終有一天變成火山爆發,那會釀成怎樣的災害?大家都無法做風險評估.當孩子愈來愈大,意見愈來愈多時,在家人發生爭執或意見不合時,我們開始訂下吵架要注意的事項:一、就事論事,不翻舊帳每次有爭執時,其實都很容易出現,強與弱的態勢.弱的那一方為求自保,很自然的就會翻起舊帳,讓戰火更猛烈,這樣不但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還把事情複雜化.意見不合一定要就事論事,不翻舊帳,才不會讓原本單純的事件,演變成愈吵愈烈的批鬥大會.二、不口出惡言,尊重對方的想法男人的天性好戰鬥,特別是變成敵我雙方的狀況時,好像不爭出個輸贏,決不善罷甘休.不口出惡言,要尊重對方的想法,這是在做意見交流時該注意的態度與界線.三、接受對方的情緒反應在吵架的時候要保持冷靜,是一個要修行的功力.即便自己可以冷靜,對方也不一定可以平靜.所以要接受對方出現的情緒反應,要盡量做到不激怒對方、不惡意攻擊,在情緒過度反應時,有時不妨先閉嘴不再說話,讓大家都可以冷靜一下.四、不傷害人事物遷怒,是大家都要避免的行為.當家人之間發生爭執時,不可以傷害自己、不可以傷害別人、不可以傷害物品,因為不要遷怒,也不要用傷害自己來威脅對方.五、強調一家人的核心價值,讓愛引領我們走向共好吵架的過程,如果可以把起爭執的問題解決,那就達到了良好的結果.如果在當下不能解決,也不要心急.大家再想一想,可以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在溝通結束後,要強調家庭的核心價值.我們家的核心價值是用愛傳遞真誠、善良,與美好,每天進步與努力創新.家人會吵架,其實是利益衝突或情緒不好所造成.家庭的資源有限,本來就可能產生分配上的不均.所以大家要學會共享資源,要懂得協商與觀察家人的喜好,彼此互相體貼、包容與支援.而情緒每個人都有,從小就要讓孩子接受情緒、察覺情緒與學習轉化情緒,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大家可以說出來聊一聊,或是讓他安靜一下.一家人要可以共享資源與分享情緒,才是一家人共同生活中,最可貴的情誼與溫度,不要害怕家人有紛爭,那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過程,只要讓紛爭變成增進家人的了解與情感密度,這個架就吵得值得.在家無法處理吵架狀況的孩子,在學校也比較不會排解糾紛,就可能會選擇隱忍,這是會變成被霸凌對象的開始,所以孩子還是要學習如何吵有用的架.在資訊流通這麼快速的時代,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把吵架當成是整理自己思緒與訓練口才的好機會,才不會讓孩子,因為內在的不平靜而外顯出問題行為.平常要跟孩子好好說話,讓孩子學會用言語來表達內心想法,是很重要的能力.新書<陪孩子好好說話:讓愛無礙,養成良好的親子溝通>本文由<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閱讀延伸:女力覺醒不需要比男人強,好好發揮柔韌的力量,讓世界更美好!國中兒子說:「你們很幼稚耶!」他還不明白因為我們很愛對方不要跟鬧情緒的青春期孩子要求態度,那會割傷親子不要只問孩子的成績如何?正向思考,才是孩子日後適應職場生活的籌碼跟孩子開玩笑而已無傷大雅吧?小心自己已經成為言語暴力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