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曾經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走路時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結果就痛到站不起來.送急診室後,發現是髖部骨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外科病房主任林聖傑醫師表示,「患者很懊惱,認為骨折是因為運氣不好,但是經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檢測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後續也開始接受治療.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應該有機會避免骨折發生.」骨鬆性骨折會造成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增加醫療花費,還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林聖傑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髖關節骨折患者一年死亡率大約20%[1],如果是第二次髖關節骨折,死亡率又會更高!台灣50歲以上民眾,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相當高,女性約佔38.3%,男性約佔23.9%.林聖傑醫師說,在骨科患者中,可能有三分之一是與骨質疏鬆有關的髖關節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手腕的橈骨骨折等.過去,民眾大多認為骨折是因為跌倒、年齡大、運氣不好所造成,並不清楚骨質疏鬆可能是導致骨折的主要因素.而且即使患者知道有骨質疏鬆的狀況,卻認為骨質疏鬆無法治療.林聖傑醫師說,我們希望透過持續不斷的宣導,讓大家能夠理解骨質疏鬆症不僅僅是老化的結果,而是一種疾病,也可以透過治療來改善.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齡、女性、家族病史、體重過輕、缺乏運動、抽菸、喝酒、長期使用類固醇、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等.林聖傑醫師說,民眾須留意駝、矮、痛等警訊,「駝」是駝背,腰背無法挺直;「矮」是身高變矮,與年輕時相比下降4公分以上;「痛」是經常感到腰痠背痛.大家可以在家自我檢測,站直貼牆檢查背部貼合度,若頭部與牆壁距離超過3公分,代表有駝背的狀況.林聖傑醫師再指出,在正常情況下,肋骨下緣與骨盆之間可放入四指寬度,若此間距小於2公分,可能有嚴重駝背.發現相關警訊時,請盡快就醫檢查.關於骨質密度的檢查,常見的有:超音波骨密儀(QUS)和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林聖傑醫師表示,QUS目前只能作為初步篩檢工具,並不建議做為追蹤治療的檢查工具.DXA是利用兩種不同能量之X光照射腰椎及髖骨,為診斷骨質疏鬆症的標準檢查.DXA檢查報告會標示T值(T-Score),T值是與健康成年人骨質密度做比較所計算出來的值.當T值大於或等於-1.0時屬於「骨質正常」;當T值介於-1.0至-2.5之間稱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稱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根據2023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2],若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應考慮為極高骨折風險患者,像是骨密度T值非常低(低於-3.0)、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接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仍發生骨折、有多處部位骨鬆性骨折、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接受類固醇治療)、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FRAX骨折風險超高的患者(如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30%,髖關節骨折>4.5%).先增加骨質生成,接續減少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症患者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對於骨密度極低的高風險患者,建議遵照醫囑考慮採「先行增加骨密度,鞏固骨骼」的治療策略,透過先增加骨質密度,鞏固骨骼結構.林聖傑醫師解釋,在骨質密度過低的情況下,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以先提升骨質密度,有助於降低骨折風險.後續則可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發揮長期保護的效果.除了使用藥物治療,日常保養也相當重要.林聖傑醫師說,飲食方面請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以促進骨骼健康.鈣質攝取量建議達每日1200毫克,維生素D攝取量建議達每日800IU,無論是年輕人、老年人都要攝取充足營養.適量運動對骨骼健康非常有幫助,根據患者的狀況,可能需要不同的運動處方,患者可與醫師詳細討論.另外也要戒菸、戒酒,減少骨質的流失![1] IOF.https://www.osteoporosis.foundation/(Accessed:April2022)[2]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2023年版.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TWN-162-1124-80018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