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宇晨聽力師「聽損孩子聽到的究竟是什麼樣的聲音?」身為陪伴聽損孩子成長的我們,心中是否曾出現這樣的聲音呢?對於微聽損的孩子,我們可能觀察到他們在日常中似乎能聽見許多聲音,因此不禁懷疑孩子真的有聽損嗎?而對於聽損程度較重的孩子,我們則可能因他們很少對聲音有反應而心生擔憂,甚至想著:「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呢?」其實,了解孩子聽到的聲音,並非難事.我們可以請聽力師透過儀器模擬孩子的聽覺感受,或試聽由基金會近期推出的聽損程度模擬影片,模擬吵雜情境中同一句話在不同聽損程度者耳中的聲音,讓我們更貼近孩子的聲音世界.這些影片雖然無法完全代表聽損孩子的聽覺體驗,也讓我們以新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困難與努力.然而,更具挑戰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去接納他們的聽力損失,替他們戴上輔具,並走上聽能創(復)建的路?戴上聽覺輔具後,還需要溝通策略來輔助「他到底要我叫幾次!」身為陪伴聽損孩子成長的我們,是否也曾在心中煩惱呢?每次在公園玩耍時,想叫孩子回來喝水總是得叫上好幾遍;在學校裡,雖然孩子也認真遵守老師的指令,但動作卻總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上一拍.孩子不是已經戴上輔具了嗎?為什麼還會這樣呢?事實是,聽損孩子雖然配戴上輔具,但聽覺和正常聽力相比仍有落差,甚至因為環境聲音或是距離的干擾,讓他們常需要比一般人多些時間去反應與理解.當發現聽損孩子不理會或是慢半拍時,可以靠近一點、面對面再講一次,或到安靜的環境再說一次,如果知道哪一耳是孩子的優耳,也可以靠近優耳再次說明.此外,聽力師也時常鼓勵聽損孩子及孩子的老師、家人使用遠端麥克風系統(俗稱FM系統),來協助克服距離、噪音、迴響的干擾,讓他們無論是在課堂中,或是在戶外活動時,都可以輕鬆聆聽、輕鬆學習.我們的支持與理解,是孩子最強大的後盾「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大家會對他投以特別的眼光嗎?」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接觸的人事物越趨多元,我們是否也不禁開始擔心呢?我們會想,當孩子進入校園、社會時,同學或同事會怎麼看待他們?老師或上司會如何看待他們的表現?甚至會憂心鄰居或路人對他們的眼光.然而,比起他人如何看待,身為最貼近孩子、陪伴他的我們,首先應該思考的是:「我們是如何看待聽損孩子呢?」作為最親近的陪伴者,我們對聽損孩子與聽覺輔具的理解和接納將深刻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未來.「聽力損失」、「聽覺輔具」原先都是一個中性的專有名詞,但若我們著重在聽不到、講不清楚、會被歧視,它們便變成了一個負面標籤;相反地,若我們著重在幫助聆聽、協助學習,「聽力損失」與「聽覺輔具」便變回了中性的詞彙.雖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仍無法避免會碰到用負面標籤思想的他人,但當孩子知道,即便遇到沮喪與失落時,我們仍在他背後支持著,這份力量便會成為他的勇氣,讓他坦然接受自己的聽力損失、了解聽力損失只是一個狀態,也可以大方地介紹自己的聽覺輔具是他的聆聽小幫手,,當聽不清楚時也會鼓起勇氣請他人再說一次!藉此,可以讓聽損孩子周遭的人們瞭解他們的聆聽需求與感受,也能讓更多人一起進入他們的聲音世界!透過我們每個人付出理解與支持的行動──無論是聽損孩子身旁的家人、早療專業人員,還是整個社會大眾,都能成為聽損孩子的力量.聽損孩子將更自信地迎接未來,並邀請更多人走入他們的聲音世界,共同探索未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