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內科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多採用單一藥物,但近年來治療策略已轉變為合併治療,利用兩種藥物共同作用,以提升治療成效,包括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雙免疫合併治療.在選擇治療方案時,主要會考量腫瘤縮小的機率與疾病控制的時間,希望能讓患者的腫瘤縮小機率更高、疾病穩定期更長.若腫瘤控制效果較佳,也有助維持患者的肝功能,減少併發症.陳三奇醫師說,目前的臨床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腫瘤縮小率較高,且患者的腫瘤控制時間較長,因此在治療選擇上會優先考慮此方案.若腫瘤體積較大或有血管侵犯,目前的臨床證據也較支持採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免疫治療的機轉與免疫檢查點有關,人體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原本具有辨識並毒殺癌細胞的能力,但是當肝癌細胞上的PD-L1與T細胞上的PD-1接合時,就像踩下剎車一般,讓T細胞受到抑制.免疫治療便是利用PD-1抑制劑或PD-L1抑制劑去阻斷PD-L1與PD-1的結合,T細胞就能辨識並毒殺癌細胞.PD-L1抑制劑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能夠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因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不僅可以有效抑制血管新生,抑制腫瘤長大,還能改變改變腫瘤周圍的免疫環境,顯著提升反應率,增強對肝癌細胞的毒殺效果.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可顯著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成效,約30%患者的腫瘤可顯著縮小,腫瘤惡化時間平均可延長至七個月以上,讓病情穩定期更長.相較於傳統治療,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期可從約一年延長至一年半至兩年.根據臨床研究結果,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陳三奇醫師說,「許多患者年齡介於50至60歲,仍需工作並肩負家庭經濟責任.因為只要每三週到醫院門診接受一次治療,便可有效控制腫瘤,且副作用較溫和,能夠維持原本的生活與工作,對患者有很大的幫助.」國際治療指引NCCNguidelines已將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列為晚期肝癌之一線治療選擇,台灣健保也納入給付,只要符合給付條件,便可向健保署申請使用.在接受治療後,若肝臟腫瘤顯著縮小,可再次評估局部治療的可能性,例如肝動脈栓塞、射頻燒灼、手術治療等,運用多元化治療,幫助提升治療成效.手術治療是較具治癒性的治療方式,如果患者的腫瘤縮小至可開刀範圍,且符合相關條件,便會鼓勵患者接受手術切除,以提高痊癒的可能性.近年來,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已大幅進步,尤其在免疫治療的發展後,合併治療已成為主要策略,幫助許多患者的腫瘤獲得良好控制,甚至部分患者能夠接受手術,達到痊癒的可能性.建議患者與醫師充分溝通,根據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筆記重點整理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多採用單一藥物,但近年來治療策略已轉變為合併治療,利用兩種藥物共同作用,以提升治療成效,包括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雙免疫合併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腫瘤縮小率較高,且患者的腫瘤控制時間較長,因此在治療選擇上會優先考慮此方案.若腫瘤體積較大或有血管侵犯,目前的臨床證據也較支持採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免疫治療便是利用PD-1抑制劑或PD-L1抑制劑去阻斷PD-L1與PD-1的結合,T細胞就能辨識並毒殺癌細胞.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不僅可以有效抑制血管新生,抑制腫瘤長大,還能改變改變腫瘤周圍的免疫環境,顯著提升反應率,增強對肝癌細胞的毒殺效果.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可顯著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成效,約30%患者的腫瘤可顯著縮小,腫瘤惡化時間平均可延長至七個月以上,讓病情穩定期更長.相較於傳統治療,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期可從約一年延長至一年半至兩年.因為只要每三週到醫院門診接受一次治療,便能有效控制腫瘤,且副作用較溫和,能夠維持原本的生活與工作,對患者有很大的幫助.在接受治療後,若肝臟腫瘤顯著縮小,可再次評估局部治療的可能性.如果患者的腫瘤縮小至可開刀範圍,且符合相關條件,便會鼓勵患者接受手術切除,以提高痊癒的可能性.※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