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產過程中氣血耗損,若加上作息混亂、哺乳壓力與排汗不穩,會使體內「濕氣與瘀熱」滯留皮膚表層,進一步引起過敏反應引發急性蕁麻疹.(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坐月子本該是修復體力的黃金時期,卻有媽媽在這段時間癢到難以入眠、靠冰袋才能勉強入睡.這樣的經歷,正是「嫁日太太」Peggy的親身故事.她在產後突然全身起紅疹,從手臂、小腹延伸至腳部,癢得受不了,連晚上都難以闔眼.過去從未有過敏史的Peggy,在產後卻首次經歷妊娠性蕁麻疹.她表示:「大家坐月子都在進補保暖,我卻整晚必須冷敷退熱.」初期雖嘗試服用中藥,但未見成效.幸好在求診台北宜蘊中醫中西醫學整合主任楊佩鈺醫師後,透過中醫辨證論治,三週內紅腫退去、色素明顯淡化,順利在返日前改善近九成.為什麼產後容易發生蕁麻疹?中西醫這樣解釋蕁麻疹是一種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皮膚發炎反應.西醫觀點認為,產後女性因體內荷爾蒙變化,合併壓力大、睡眠不足等因素,可能誘發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組織胺,導致微血管擴張,產生腫脹搔癢等症狀.而中醫則從體質與內外失衡來看問題.楊佩鈺醫師指出,女性生產過程中氣血耗損,若加上作息混亂、哺乳壓力與排汗不穩,會使體內「濕氣與瘀熱」滯留皮膚表層,進一步引起過敏反應引發急性蕁麻疹.Peggy正是典型的「濕熱夾虛」體質,紅疹鮮紅、癢感強烈,尤其在夜間症狀更明顯.楊醫師提醒,若誤補錯體質或情緒起伏過大,都可能加重症狀,讓原本短期內可緩解的紅疹演變為反覆、範圍擴大的慢性問題.妊娠性蕁麻疹怎麼治?中醫分三階段調理最有效楊佩鈺醫師說明,中醫治療妊娠性蕁麻疹不只是「止癢」,更注重體質調整與皮膚修復,療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妊娠性蕁麻疹治療第1階段:急性期(發炎搔癢明顯)此時以「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為主,目的是快速抑制紅腫與癢感.妊娠性蕁麻疹治療第2階段:恢復期(紅腫漸退)紅疹減輕後,會調整為「養血潤燥、祛濕行水」的藥方,幫助皮膚結痂脫落、修復屏障.妊娠性蕁麻疹治療第3階段:色素期(後續調理)若出現色素沉澱、肌膚暗沉,則加入「活血化瘀」藥材,促進代謝、淡化色斑.以Peggy為例,她在第一週就感受到癢感與紅腫減輕,第二週轉為滋養兼顧祛濕,第三週疹塊已少新發,只留下輕微色素沉澱,透過溫和化瘀配方協助淡斑. ▲楊佩鈺醫師說明,個案在短短三週紅腫漸退、色素淡化,順利在返日前改善近九成,讓她大鬆一口氣.預防產後蕁麻疹怎麼做?中醫師提醒4件事一般來說,急性蕁麻疹可於一週內明顯感受到改善,兩到四週可達穩定;若伴隨色素沉澱,則需再調養一個月幫助修復與代謝.楊佩鈺醫師提醒,以下四點對於預防或減少妊娠性蕁麻疹有幫助:避免高過敏食材:如蝦蟹、貝類、香菇、竹筍、酒、糯米、芒果與辛辣食物等,這些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勿自行進補:應由中醫師根據體質開立合適藥膳,避免「火上加火」.保持穩定作息與情緒:情緒起伏大、壓力、熬夜都會導致免疫系統不穩,成為發病誘因.不抓、不刺激:出現癢感時可短暫冰敷,但千萬不要搔抓,避免加重發炎或留下疤痕.產後身體猶如重開機,一旦調養失當,極易誘發體內濕熱失衡、氣血運行不暢,造成蕁麻疹等過敏反應.楊佩鈺醫師補充,中醫介入的最大價值不只在止癢,更在於從根本調理體質、分階段修復,讓媽媽們能安心、穩定地走過產後重建的每一步. ▲楊佩鈺醫師表示,若補錯體質、飲食油膩或情緒不穩,可能加劇這種體內外失調反應,造成大範圍、長時間的蕁麻疹.中醫治療不只止癢,更是產後體質重建關鍵產後女性的身體猶如重啟的系統,一旦調養不當,極易造成濕熱失衡、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蕁麻疹等過敏免疫相關症狀.中醫介入的關鍵在於從體質根本進行調理,不僅能在急性期有效止癢,更能透過階段性修復,避免色素沉澱與復發.如有類似紅疹、產後搔癢困擾,建議儘早諮詢專業中醫師評估體質,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讓坐月子真正成為身心恢復的關鍵階段.楊佩鈺醫師台北宜蘊中醫中西醫學整合主任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住院醫師主治專長婦科:不孕、養卵助孕、增厚內膜、月經不規則、經痛、安胎、孕期不適、產後月子調理、乳腺炎內科:眩暈、頭痛、胃腸疾患、痔瘡、過敏性鼻炎、睡眠障礙、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美容:美顏針、減重、產後瘦身皮膚:痤瘡、濕疹、汗皰疹FB:楊佩鈺中醫師の療癒小故事※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報導,原文<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延伸閱讀:「蕁麻疹」怎麼止癢?症狀為何?皮膚科醫師教你3種舒緩方式、止癢飲食技巧明明沒怎樣還是起「蕁麻疹」?除了食物過敏原外,你該知道的「4大致病原因」,不處理恐成慢性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