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遭的朋友,開始準備生第二胎有的已經生了…有的努力中…有時候我和大叔也會討論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想生個妹妹大叔的夢想就是每天下班回家後,會有前世情人飛奔過來抱大腿迎接(…這是什麼夢想?!) 有時候去保母家接鋒哥看到他和保母帶的另一個哥哥玩得好開心也會覺得如果有個弟妹陪他好像也不錯 不過,和很多父母一樣我們都怕養不起如果有了二個小孩我們同時給得起好的資源、好的環境、好的教育嗎?如果有了二個小孩會不會更沒有生活品質? 會對家庭經濟帶來什麼影響呢?所以,常常討論到最後就不了了之 剛好,在BBH看到有媽咪分享這篇文章覺得有那麼點打動我不過,想到懷胎10月的辛苦、生產的辛苦、產後脹奶的痛苦、身材變形、沒辦法好好睡覺…又有點退卻了… 呵呵 把文章轉貼分享一下(順便在這裡記錄起來,下次又覺得煩惱時,自己也可以再回顧一下現在的心情,哈哈) 以下為BBH文章轉載資料來源 : (分享)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書摘 2008-08-06文/汪培珽出版社:時報出版 ISBN:978-957-13-4866-7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我,也不知道.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男女教養都同調我不管教育理論說了什麼,我一直都是用同一個邏輯在教育我的一兒一女.男和女的不同性別,從來不是我教養孩子的考量.我有一個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歡,於是幫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當他們還是娃娃時,我不會女生就買粉紅色,男生就買天藍色;為他們選玩具時,我不會女生就買洋娃娃,男生就買小汽車:當兒子跌倒大哭時,我更不會說:「男生要勇敢.」這是什麼邏輯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嗎? 做父母的責任很單純--將孩子教養成健全的人,這就是我的目標,我甚至沒有注意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人應該有的好品格、好習慣、好態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兒想學空手道,我不反對.女兒運動細胞很好,上山下海難不倒她,我很鼓勵.她說不想穿裙子,我不強迫.十一歲的當口,有天她突然對我說:「媽媽,妳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因為妳都不會強迫我去參加party的時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來這就是成為最好的媽媽的要件,太簡單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學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己做選擇的.「好動、不喜歡穿裙子」,妳不怕女兒太男性化嗎?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該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該接受它.勉強的改變,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一定是好的嗎?弟弟出生了,與姊姊性別不同,發展也不一樣.而且正巧姊姊喜歡的、擅長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運動細胞一向沒有姊姊好,膽子沒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雖然這些都是世俗賦予男生「應該」要有的性格特質,我的想法還是一樣,基因遺傳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東西,如果硬要將制式想法加諸於孩子,可能我們還沒改變他,就已經先毀了他的自信心.從小姊弟倆玩玩具,我從不對玩具歸類性別--娃娃是女生玩的,車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分喜歡不喜歡,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個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為她們穿衣服、脫衣服、選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嗎?如果您介意的話,也千萬隱藏您那嫌棄「孩子所愛」的態度.父母厭惡、嫌棄、嘲諷、貶低孩子喜歡的東西,這件事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極大的殺傷力.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還沒走穩,就被父母絆了一大跤.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當口,幼稚園中班年紀的兒子把我拉到一旁說:「我想買那個娃娃,可是爸爸說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會生氣,怎麼辦?」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未來,太過擔心.以為小時候愛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會娘娘腔.以為小時候不喜歡洗澡的孩子,以後就會臭死.以為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女生,長大後就會嫁不出去.以為…… 父母太多所謂的「以為」,其實多數都是過渡現象,都是庸人自擾.而父母如果又拿這些「以為」的壓力來限制孩子,有時候,它反而成為扼殺孩子天生的興趣、專長和自信心的幫手.五歲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兒,十一歲時已經懂得打扮自己.三歲不愛好運動的兒子,八歲時是全年級的跑步高手.這個夏天,我和女兒才為了她要不要買比基尼泳衣而爭吵.別誤會媽媽老古板--是我說好看要買,她卻說如果我買了她也不會穿.其實她是不瞭解媽媽的自我補償心理:媽媽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兒穿也可以過過癮啊. 不久前逛街,兒子大概看到了什麼,又想起了什麼,突然對我說:「媽媽,妳還記得那些大眼娃娃嗎?她們好自以為是哦!我從前怎麼那麼喜歡,好好笑.」他對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覺得不可思議.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發展軌跡,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支持.尤其那些沒有一定對錯標準的事,不要亂下斷語.女兒和兒子,性別雖然不同.但在我的心裡,不論是教養的態度、價值觀的傳遞、未來的期望和對他們的祝福,永遠都在同一個天平之上-- 他們都是媽媽和爸爸永遠的寶貝. 幫孩子做公關公關?別以為我養孩子像經營公司一樣認真.不!我沒有.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父母的舉手之勞.從懷了第二個孩子開始,我就開始唸一些有關迎接小嬰兒的故事書給老大聽.特意買很多嗎?唸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談話嗎?我沒有.這其實是心理戰.您以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嗎?什麼叫愈描愈黑?所以,即使是唸些與小嬰兒有關的故事書,我也是雲淡風輕.我只管唸我的故事書,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刻意強調;如果孩子有問題我就回答,沒問題我就算盡到責任.其餘的,我不會「有的沒的」想一大堆.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就得先開始讓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了,還不包括那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所以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我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隨身包包裡了.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只見她也喜孜孜、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妳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老大難道不知道,剛生下來的小孩不會買禮物嗎?小嬰兒也不知道薯條是什麼嗎?」真有這麼好騙?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騙,尤其是這種善意的謊言,通常孩子不會多想.可能媽媽自己說完,都一副「騙死人不償命」的心虛模樣,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臉,就知道什麼叫「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