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台北故事,準備把台北有歷史的地方都走一次,行程來到艋舺剝皮寮,為了突顯同大爺與媽媽的大手牽小手,我們還特別找了雙顏色相近的鞋,很敷衍的當作親子鞋交差了事(笑)去年很迷甄環傳的我,在追完劇情後,除了確定自己不是後宮佳麗的料,再來就是很想再衝一趟北京,走一下胡同,看一下清朝大街,順道把劇情再回味,不過要衝北京還得訂機票,排假期,收行李,有些花功夫,不如簡單點,就直接走一趟艋舺,不用去北京,也可以走在清朝大街上曬太陽, 說起艋舺,近來令它聲名大噪的大約是因為電影「艋舺」,電影中所刻畫的男性演義,為艋舺帶來了鐵漢子的另類浪漫,抽離了電影,我們也開始帶著它留下的浪漫,來看待這城市,也包括屬於它的故事根據艋舺地契資料,福皮寮街(註1)在清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便有店屋買賣資料,因此推估剝皮寮聚落在清代早期即已成形,也就是說, 同大爺踏著的是貨真價實超過200年歷史的清代街道, 來到艋舺,很多是龍山寺的善男信女,但別忘了,走出廟門,沿著青草巷,叫杯青草茶,再經過地藏庵,越過康定路,那一排紅磚街屋,就是電影「艋舺」取景的剝皮寮,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剝皮寮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艋舺老時代的風華,一定得來這瞧瞧,追了台北故事一陣子的我,對於這樣有著歷史魅力的街道,十分心儀,源自清朝,但在經過日治時代都市計劃,位於剝皮寮的建築以牌樓厝為主,和一般建築的戶戶相對不同,變成前後相對,又稱為半邊街, 看著小子開心的在街道上奔走時,我不禁好奇百年前的這裡,是不是也曾有一道重疊的身影,有著200年時間軌跡的剝皮寮,要仔細交待太花篇幅, 就簡單列出幾個重要年份與事件, 1.西元1799年(清嘉慶4年),剝皮寮(當時稱福皮寮街)即有店屋買賣記錄2.西元1895年(清光緒21年),末代巡撫唐景崧在此發動仕紳遊行3.西元1945年(昭和20年),列為老松國小校地預定地,禁止增建4.西元1988年(民國77年),進行土地徵收5.西元1999年(民國88年),進行人員淨空6.西元2009年(民國98年),開放剝皮寮歷史街區重新開放的剝皮寮以一種新生的姿態展現,就像這小傢伙手足舞蹈般的活力,正等著大家來和它說哈囉或許是過了初開放的熱潮,和三年前相比,假日早上的剝皮寮人潮不多,但也因為這樣也更能享受與歷史交疊的安靜,也有足夠的空間讓小子奔跑走路 雖然是有著超過200歲的年紀,卻不顯老態,紅磚牆上創作著台式幽默的福祿壽,為它增加今日的新生力量, 只要想到這太陽光底下的紅磚,或許百年前就存在,不禁覺得歷史的浪漫就在於此每一戶屋都曾經有人家居住,像是日祥旅社,鳳翔浴室,宋協興,秀英茶室或太陽製本所,有些隨時代變遷而關閉,有些隨剝皮寮徵收而遷移記得2010年第一次來到剝皮寮,是原址開放的第二年,街區裡有著日祥旅社,古早鐘錶店等讓民眾自由參觀,走入街區真的像走進時光隧道, 事隔三年再度拜訪,大部份的內部空間都被清空,移作場地租用,老實說,少了那些老店復原展示很是可惜,我猜是經費不足吧!所以才需要創造場租收入,不過至少還可以看到用紅磚砌成的廚房,如今人去樓空,百年前應該也是人進人出的熱鬧模樣街區內設置的展廳,當天展出的是中國文化大學的建築系畢業展很有趣的代客煎藥,也變成了拍照的取景之一, 剝皮寮街區目前免費開放,很適合帶著孩子一起來走走, 不用去北京,也可以踏上200年的清朝大街,讓孩子跟著來一趟知性之旅, 建議家中有大孩子的媽媽們,可以先閱讀歷史,在孩子奔走觀看的同時擔任說書者的角色,讓孩子們可以了解土地上所曾經發生的事另外也很推薦到街區內的123學堂參觀,帶著大小孩更是不要錯過這個有趣的鄉土故事展覽,123學堂為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居台灣的昔日住所,即今日廣州街123號,於是也稱作123學堂,學堂內除展示剝皮寮歷史,也展示古代教育發展在早期的艋舺剝皮寮的西側,即今康定路與廣州街的交會處一帶,是昔日販售媒炭、木炭的店家聚落,當時居民稱之為土炭市,由於秀英茶室當時位於廣州街151號,來往茶客多是三輪車伕, 早期的三輪車伕就是騎著這樣的人力車,帶著孩子一起來時,記得也為他說上一段故事,那麼這就不只是台車,而是一段故事,也更為有趣舊時艋舺繁華,百業盛興,居民最愛的休閒是到茶室內喝上一杯茶,空間內也很考究,還有小時候記憶的老式碗櫥最有趣的是花露水,現在很少看到花露水了,看著格外有感受大小孩很適合來123學堂,是因為它所規劃的展覽,知識性足夠,像是透過老爺爺講古來說古早建築功能性常聽到的亭仔腳,現稱為騎樓,就是在商業市街時,留出一個方便買賣,並供行人遮風蔽雨的連續廊道小子走的這條廊道,古早時叫亭仔腳,也就是現在的騎樓, 小小建築師的區域,利用空間積木的觀念,讓孩子實際手作去建造一棟房子也有互動展示區,透過觸模螢幕,來點選剝皮寮的過去與現況照,是很好的導覽工具即使是一歲半的同大爺也是好奇的掂著腳尖拼命觸摸要想了解舊艋舺居民的生活,一定要來轉轉阿嬤的一天,透過轉盤呈現當時一日生活,自己很喜歡這樣的故事性呈現方式, 阿嬤起床後會先到老松國小去運動,再到秀英茶室閒話家常,結果孫子一直哭鬧,就帶他到威靈壇去收驚,記得再去祖師廟拜拜,拜拜完經過土炭行和三輪車扶打招呼,最後再繞到青草巷買青草, 其實剝皮寮最早並不叫剝皮寮,由清代開始,跨越日治時期,一直到現在,共四種不同的名字,從福皮寮,北皮寮,一直到今日的剝皮寮 對於歷史土地變化有興趣的朋友,記得來看看這個街景燈箱,從清朝街區圖,日治時期街道圖,一直到今日的市區規劃,可以完整了解剝皮寮的街道範圍變化展場內小子最愛的就是這艘戎克船,是清代往來台灣海峽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場也可以讓小朋友上去試坐,最大乘載為一個大人搭配一個小孩同大爺索性直接坐在船上,十分隨性的孩子同大爺開心的轉動帆船邊的船槳,這年紀的孩子對於可以轉動的,有聲音的,有亮光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圖片來源: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附近也有許多值得走走的景點,目前免費開放參觀,找時間來向這條擁有超過200年歷史的街道說哈囉吧! 剝皮寮歷史街區,更多資訊請點此地理位置: 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 ------------------------------------------------------------------------------------愛小宜X同大爺愛小宜,同大爺的媽咪,同時為綿羊頭的創始人之一,其中文章:圖解韓劇的羊角巾綁法更掀起一陣風潮.同大爺的加入,改變了對世界的認識,11開始等於3,透過照顧小人,更開始學會「愛人」 部落格:愛小宜的甜密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