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寶寶還小,除了生理需求,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情緒感受.豈知,對孩子來說,爸爸的愛是無法替代.無法替代的原因不是買了什麼給孩子而是「細膩的相處過程」每天一點一滴都默默的在影響孩子的想法跟行為.爸爸到底做了哪些事讓孩子這麼愛他們呢? 1.煩悶的例行工作也可以是遊戲即使是換尿布、餵奶、洗澡,一些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爸爸會偏向喜歡用好玩有趣的方式進行.當孩子不注意時爸爸們可能會在幫孩子洗澡時偷噴水在他們身上.有時可能會被媽媽笑說爸爸就像大孩子那樣,常做出一些令人易想不到的行為.(雖然有時還會惹惱媽媽XD)當寶寶大了一些,爸爸會用相對「動態的方式」跟寶寶玩,比較少依賴玩具,就像有孩子每天都很期待爸爸下班來跟他玩追逐遊戲.有報告曾經顯示:「跟一般家庭比起來,常常跟爸爸一對一交流的小孩比較有安全感跟好奇心,遇到問題比較不容易有挫折感」就像是寶寶學爬遇到困難時,擁有有安全感的寶寶比較能嘗試不同路徑、推開前方障礙來突破困難. 2.彌補了大寶心中的不平衡當媽媽正忙著照顧二寶時,大寶最容易被冷落了!而在長期被捧在掌心的情況下,突然所有的愛都被拿走了,容易常出現媽媽擔心的退話行為或者鬧情緒的情況發生,這時就是爸爸跟大寶親近的好機會了!因為媽媽沒空,爸爸就得代勞,漸漸的孩子會愛上跟爸爸的相處的每一個時刻,得到安全感的同時也會比較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3.教孩子學習應付各種狀況當孩子學著騎腳踏車、解謎題或者跟朋友玩,爸爸都會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即使解決的過程中可能會讓孩子流淚.這種方式就像是孩子可能在某處不敢自己爬下來,這時要做的可能不是抱他,而是鼓勵引導他怎麼走下來,有什麼路可以選擇,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可以的.同時,爸爸也會告訴孩子每個行為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像是有些孩子睡前都喜歡東摸摸西摸摸,爸爸就會跟小孩約法三章,如果9點前還沒換上睡衣及刷完牙,就不念故事了.而媽媽的做法可能就會用不斷碎念提醒的方式督促小孩趕緊做某件事.「退一步,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對不少媽媽來說可能會是困難的.在孩子跌倒前,媽媽通常會竭盡一切努力不讓這些事發生.但有研究報告表示:「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有助於建立孩子的信心及面對困難時可以冷靜」因此不要害怕讓孩子跌倒受傷. 4.學習面對現實世界對於某些家庭來說,媽媽通常是比較好說話的那一個,而爸爸比較容易給人家距離感.只要孩子犯錯,爸爸可能會說出比較建設性的解釋「你如果繼續這樣做,你可能會交不到朋友喔!」或者「為什麼不可以這樣....」而媽媽比較會用緩和的情緒處理孩子的情況,其實平常不生氣的爸爸,真的兇起來是相對直接恐怖的.當孩子哭或者鬧脾氣時,除了安慰,他們更需要的是被引導,和他們聊聊天問他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就哭哭,慢慢的小孩也可以接受,並且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應用在媽媽生二寶時,沒時間照顧大寶的情況下. 5.刺激語言能力發展親子共讀有助於提升寶寶的語言能力,更懂如何表達想法及感受,因此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家長會念繪本給孩子聽.媽媽念書對寶寶來說也一樣很有幫助,但因為爸爸通常說話的聲音表情較為誇張、比較少用寶寶的可愛語言,所以通常會更吸引寶寶注意力.抓住寶寶的眼神目光更能幫助寶寶學習溝通.同時用大人的口吻說話,也會讓孩子學會更多字彙. 由此可見,爸爸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對孩子成長過程來說,默默的造成了很多的影響,不論是爸爸或者是媽媽的角色,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取代的.因此爸爸們,請多花一些時間陪伴最愛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