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我猶豫了好久好久... 2012年12月27日清晨6點41分,我把我的小寶貝擠出來了!正當大家沉浸在新生兒報到的喜悅時,大約快中午的時候護士來病房告訴我,小孩有大小臉的現象,小兒科醫師幫我們轉復健科會診,請爸媽等一下與寶寶一起到復健科診間去. 那時候,我真的傻眼了,再也笑不出來,因為什麼叫大小臉?為什麼要去復健科?什麼叫天堂掉到地獄真的不為過了.么媽心中的「復健科」不就是老人受傷、中風等等的地方嗎?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老公用輪椅推著我,醫院人員用保溫箱把么么一起推到復健科診間.醫生看了看,笑著對我們說,看起來「可能」是斜頸喔! 接著用超音波看了么么的頸部,然後對我們說,考量到媽媽要坐月子,所以建議我們居家復健,等滿月後再看看.老公不放心問了醫生,如果真的是斜頸怎麼辦,醫生依舊笑笑的說,那就復健啊! 醫生的口氣都很輕鬆,可是當媽的怎麼輕鬆得起來,尤其是對斜頸這種病的認識根本等於零的時候.我不爭氣得快哭了,旁邊的媽媽也一臉憂愁,哥哥只好安慰我,還沒滿月到時候再說,先照醫生說的居家復健看看. 么么跟著我回娘家後,媽媽和我無時無刻注意他的頭,我也google了有關斜頸的資料,大概也有了初步了解.是的!斜頸他真的不是什麼大病,簡單說只是脖子某側的肌肉纖維化了. 無論早晚,無論幾點,媽媽和我總是在喬么么的頭,因為新生兒的力氣不大,加上斜頸的關係,么么的頭總是偏向一邊.居家復健也是固定早晚進行一次,每次把頭轉向10秒,然後再轉向另一邊10秒. 大家都知道,新生兒除了喝奶就是睡覺,可憐的么么卻要被我打擾做復健,他常常哭醒,我想他也不舒服吧! 講到晚上睡覺時,媽媽真的是一種很強的生物,我除了擠奶(么么就是教不會親餵,所以我只好擠出來瓶餵)、餵奶、換尿布,所剩無幾的睡眠時間裡,我竟然可以不靠鬧鐘,自然的每半小時或一小時醒來一次,然後再幫么么喬頭. 老人家總說坐月子要好好休息躺著睡覺,我卻不行,我知道那是意志力撐著我,我也懂斜頸一時半刻好不了,需要時間,可是母愛真的會驅使自己自動醒來. 我也感謝我媽媽,坐月子期間已經這麼累了,還是半夜起來幫我餵奶,有幾晚還把么么帶過去跟他睡,喬頭還喬的比我勤快. 滿月後會診,確認了么么是斜頸,所以要求我們開始帶么么復健,考量到孩子還小,所以我們選擇在基隆先復健.一方面娘家媽媽可以幫忙,另一方面我畢竟是新手媽媽還不太會帶孩子. 么么兩個月後正式開始復健,這是一條漫漫長路,大人和小孩負擔都很大,為了配合復健的時間,我和媽媽每天總是一大早起床匆匆忙忙出門,然後搞到快中午才回家. 相對的,或許也影響到小孩了,有時候總是無法準時四小時給奶,所以么么三個月就大厭奶到一歲...(淚) 小兒復健其實時間很短暫,一次半小時而已,物理治療師會先用超音波幫寶寶的頸部弄鬆弄軟,接著用手幫寶寶的頸部按摩,最後就是寶寶最排斥的部份轉頭,另外物理治療師還會用玩具吸引小孩,讓小寶寶自己跟著玩具自主轉頭. 么么剛開始因為太小了,總是任人擺佈,也不懂反抗,只是看在眼裡真的心疼,這麼小的孩子就要在外奔波為了復健. 大一點以後,寶寶就開始懂得反抗了,只要開始轉頭么么就開始哭,我想也是,如果今天我自己被人家用力硬是轉頭,也是很不舒服的,更何況是個小baby. 復健約3個月後我們搬回中壢家,復健的醫院也變回么么出生的醫院,復健之路依然沒有因為搬家中斷,這是我做為母親最基本的責任感. 其實轉回中壢復健前,么么的狀況已經好很多了,就差一點點臉貼到地就畢業了,只是這一點點卻很漫長,我們卡關卡好久,這隻大怪獸真的好難打. 最終再難打,我們還是打贏了,醫師評估么么狀態很ok,要我們休息一個月然後再回診檢察,如果沒問題就順利畢業了. 這休息的一個月,因為不用外出跑醫院,在家時間變多了,相對的心態上還真的輕鬆不已,么么也不用去醫院哭哭了,只是內心還是擔憂的要命,明明知道么么狀況很好,只要保持下去就可以了,做媽的還是很操心,總怕有個意外. 但是最糟的不就是繼續復健嗎?媽媽真的好愛擔心啊!幸好,一個月後我們等到的是好消息,我開心到快哭出來,我緊緊抱著么么告訴他好棒,他真的是很努力的好孩子,謝謝他的努力,總算康復了. 這一路走來,出生9個月,復健近半年,終於收穫了,心中的大石也跟著放下了,么么是健康的寶貝了,我再也不用晚上喬頭,特意睡在他患側那邊,吃東西也不用故意從他患側餵,一切都可以跟一般小朋友衣樣了. 原來,斜頸他真的不是大問題,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的話沒錯,一位物理治療師曾經安慰我,這不過就是肌肉硬了一點,這很好解決,比起其他疾病這真的不算什麼. 是啊!我們走過也明白了. ●可能是斜頸的觀察方法:(有問題還是要找醫生,么媽只是經驗分享)1.小孩經常只歪一邊,例如頭很明顯歪掉.很多小朋友都是大一點時才被小兒科醫師發現,摸出來發現頭歪一邊.2.脖子轉不過去另一邊. ●確定是斜頸了,怎麼幫小孩.1.復健,請照醫生指示努力復健.大部分的小孩是可以透過復健解決斜頸的問題,但仍然有少數需要透過小手術來幫忙,好像只是劃一刀而已.2.睡在寶寶的患側.寶寶找媽媽時,便會轉向.3.餵食、給玩具同樣從患處給,吸引小孩轉向.4.在家可以拿玩具誘使小孩把頭轉來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