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學校,七歲前不寫字、不讀書,來自亞洲的媽媽,怎麼能不擔心. 一開始,媽媽只知道,這是一個來自德國的教育體系,是一位奧地利的哲學家所創,以人為本,注重身體和心靈整體健康和諧發展的全人教育特殊理念.據說第一所華德福學校(Waldorf),是為了德國一間捲菸工廠的員工子女所辦建的.媽媽沒有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教育,帶點不安的決定離開台北,帶你們前往爸爸曾經接受的教育體就讀. 記得某個晚上八點,我們吃完晚餐,爸爸從台北公寓的鋁窗看見對面公寓的房間,有個大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認真用功地挑燈寫字閱讀,之於亞洲教育,這一點都不奇怪,但對於他成長時期的印象,似乎嚴肅了點.孩子,應該要玩.爸爸常常這樣碎唸.我們在台北生活的幾年間,那畫面,一直在爸爸心裡,他不要他的孩子那樣,因為他是玩大的. 華德福的教學法,大抵將兒童的成長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大約七年.托兒所和幼稚園期間,著重在實踐和手工活動,他們注重季節、節氣色彩、利用自然的果實、石頭、樹葉、蔬菜水果、花園裡的吞吐,點燃每個小孩與生俱有的生活學習熱情,把自然當做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來看待,培養生命裡與自然吐息並存的美感.到了七歲後,約是台灣學制的一年級,開始利用季節與生活的相關性,用蠟筆繪畫出抽象的文字,有點類似中文的象形文字,讓孩子從圖形裡認識文字,媽媽一開始驚訝,他們從草寫字體開始學習,不同於一般把字體工整書寫好的概念,像在畫畫,從畫裡玩出文字. 從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在這個教育系統裡的確不使用書本,但孩子會大量地聽故事、朗誦與歌唱,華德福的孩子是從傾聽中學習,而非從閱讀.他們因此變得善於聆聽,一方面也培養出說故事和想像的能力.有些人說這教育偶爾太過天馬行空,也的確如此,媽媽每天行走校園,的確有如闖進花仙子樂園的錯覺,但暫時放下擔心後,卻又能從孩子們無邪、具有穿透力而毫無半分矜持的叫喊聲中,感受到生命的自然美感和作為孩子的理所當然. 你說他們成天在玩,但老師教爸爸媽媽說,他們其實從玩樂裡,已經在學習大人所需的社交技能、溝通技能、合作共工、分享與照顧.比方他們從演話劇裡,要學習分配好誰當國王、誰當公主?劇才能順利演出.或者今天誰要拿掃把、誰拿畚箕,一起完成花圃的共工.這些,老師讓孩子自己溝通,自己挑選,漸漸他們找到屬於自己懂得的社交方式.這部分就是所謂學習生活上的社會技能,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到了三年級之後,他們開始閱讀,也由於這些孩子,其實早就對書本、文字、閱讀充滿了無限好奇,只是一直未能正式閱讀,到他們可以真正學習時,是會全心全意付出、認真的,因此,他們在前面階段比別的孩子還要慢的閱讀、書寫,在三年級後便因滿懷熱度而一擁追上、甚至超前.換個說法,孩子玩夠了,便願意好好靜下來念書,這也呼應德式教育裡一種逐漸加法的模式:「不要急,有一天,他們自然會的.」 在華德福教育裡,音樂和歌聲,佔據生活好大部分,有人也說,這教育會教出藝術家,是很容易想像得到的.每個孩子,三年級後都得選讀一種樂器,算是必修科目,在春天、夏天的慶典,孩子們組成小小音樂團,在花草樹木下拉彈提琴、豎琴等樂器,伴隨花園裡五彩繽紛的小花小草,當下大人們總是能拋開繁瑣,回到童年的天真與和諧,這對於來自亞洲的媽媽來說,是前所未有,希望能牢牢記在心裡的森林體驗. 華德福教育的宗旨,簡單說是一個「培養全人教育」的概念,他們不讓成長變成一種競賽,而是從手工、動手做、與自然交織的循環裡,由個人經驗中發展出生命的整體性,並獲得概念性的理解,進而變得富有美感,形成豐富的知識. 媽媽會不會擔心你們跟不上現實的社會競爭? 會,媽媽無時不擔心著. 但你們的爸爸受這樣的教育長大成人,變成一個正直負責任的大人,他能夠把工作做到盡美、可以理性分析、感性生活,玩的時候徹底玩耍,偶爾拿出華德福式的嬉皮幽默,會突如其來把吃完冰淇淋的紙盒套在頭上扮演機器人的不正經,還有不管面對什麼,他似乎都能用「沒有這麼困難,可以做到的」這樣的信念,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 媽媽持續地給自己信心喊話,期盼我們目前為你們選擇的教育,還是可以在未來充滿競爭的現實社會裡,替你們找到一個可以容身與扮演好角色的位置,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成熟需要時間,我知道你們終會有屬於自己色彩的一天. 你可以在書中讀到更多精彩內容喔! 我想記得你現在的樣子:Fion寫給孩子的生活日記作者:Fion強雅貞一千多個離鄉生活的日子裡,因為每一次孩子們的笑臉,以及院子裡寒冬過後春芽紛冒的感動,她重新建立起了一個心歸屬的地方. 本文來自自轉星球文化授權轉載 超強大資訊懶人包!更多懷孕、育兒知識都在這~還有限時好康資訊喔!iOS請按此➡ http://apple.co/1zEGgXMAndroid請按此➡ http://bit.ly/1zEGI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