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提起這樣的問題,就是前幾天我自己帶著棠棠去親子餐廳用餐所遭遇到的或許這樣的問題也可能在其他類似大型遊戲區會遇到而這樣的問題若是不改善,恐怕小孩長大後人格和性格上一定有些劣點 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到我們常去的親子餐廳用餐只有我跟孩子,所以我沒能認真的一直盯著孩子在玩些什麼剛開始只有棠棠一個人在遊戲區自己玩,後來就來了一組母女檔的客人那位女寶寶見棠棠在遊戲區玩耍,馬上衝上去想要一起玩所以我也不疑有他的先趕快爬完我的餐點但是呢...就在我不經意的轉頭去看棠棠的那一刻當下我還以為我看錯了,我也順著了一下那位女寶寶的媽咪就趕快上前來說:她的小孩是不是偷捏棠棠?!我就跟那位媽咪說我還以為我看錯,原來你有看到!..那位媽咪就趕快跟我道歉,也請她女兒說對不起 後來稍微跟那位媽咪小聊一下那位媽咪就說,他們家女兒都會打人、捏人甚至咬人..只是那位女寶寶現在已經快2歲半了!而且也滿會說話表達了也會說對不起,怎麼還會這樣呢?! 結果那位媽咪就說,因為每次在家當她要教訓孩子的時候旁邊就會出現維護孩子的長輩干擾,所以他完全沒辦法好好教育孩子的行為只要稍為念孩子,那些維護孩子的長輩就會念回去例如:媽媽要打罵孩子,長輩竟然會跟孩子說,媽媽不乖媽媽壞壞,你看媽媽都打你!但是當下是孩子有錯,需要教育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長輩卻不分對錯就維護孩子而且每當孩子被媽媽打,孩子馬上就跑去找長輩告狀..因為與長輩同住,所以就變成一國兩制的局面長輩不願意退讓,父母也很難教孩子阿! 所以那位女寶寶在家就已經有這種會攻擊人的問題帶出來外面也是會攻擊其他小朋友 聊完之後,我趕快把棠棠帶上桌一起用餐吃完我才在讓棠棠下去遊戲區玩棠棠馬上就跑去騎馬馬,但是那位女寶寶看到棠棠在騎馬馬上也從椅子上跳下來搶棠棠在玩的那隻馬不只推棠棠,又捏了棠棠的手臂當下我也是跟那位女寶寶說不可以這樣,你這樣沒禮貌她媽媽就繼續坐在他的位置上用餐,沒來制止後來我就把棠棠抱到另一邊去玩但是這位女寶寶真的很不死心,就是非得要黏著棠棠看棠棠玩什麼,她就要湊過去但是玩就玩,為什麼要一直偷捏棠棠呢?!重點棠棠被捏了還不會哭........................而且我一想到那位女寶寶捏棠棠的的樣子就很生氣因為那位女寶寶捏的時候,臉還會一副很用力的感覺!我只要一想到就很生氣阿!!!!!後續她又捏棠棠,我真的也很想衝過去捏她 也就在最後我要帶棠棠離開餐廳的時候,正當我在幫棠棠穿鞋後面又傳來一陣的大哭聲!沒錯!那位女寶寶又在欺負別的小孩了這次是欺負一位男寶寶!而那位男寶寶也太可憐了吧她竟然被咬了一口!還咬在眼角旁邊,立馬就瘀青了!怎麼會有這麼惡質的小孩呢?!真的是在家被寵壞掉了 回到家之後越想越可怕,趕快就上網查了一些關於小小孩攻擊人的文章(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118/&39;&39;-t7447/) 學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咬人、打人、推人和踢人如果不加以阻止,那麼嬰兒期的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舉動就會演變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學步期的孩子變得具有攻擊性,目的在於釋放被抑壓的憤怒,控制住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或者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中保護自己的領地.有些孩子甚至會做出令人討厭的舉動,借此來孤注一擲地接近關係疏遠的父母. 該怎麼辦?!一旦寶寶長大到能夠用語言代替動作來很好地進行交流時,大部分學步期的攻擊性行為都會逐漸地消退.父母們必須對攻擊性行為堅決地糾正,下面給出了一些讓你的孩子避免傷害別人的方法:1)考察根源是什麼觸發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你應該做一個日誌(至少在心裡做一系列的紀錄),從而確定孩子的行為與引發此行為的環境之間的相關性.舉例來說,「小明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咬了小豪.小豪搶了小明最喜歡的皮球.那時差不多到了午休時間,太多孩子擠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小豪是十分專橫的.」 2)孩子傷害了父母用手掌打別人的臉是嬰兒嘗試進行的一種舉動.它在社交上是不正確的.你應該引導重重地拍打別人臉龐的孩子做出另外的、在社交上可接受的行為:「我們一起來猜拳.」同樣,對抓咬的行為也要加以引導不要咬人.「唉喲!好痛啊!你傷害了媽咪!」(你要做出不愉快的表情)然後再引導孩子的行為:「來!擁抱媽咪!這樣就很好.」(向他微笑並且擁抱他)一旦孩子打別人耳光的行為成為表達內心挫敗感的一種方式(比如,你懷中抱著的孩子生氣起來,並且打你,因為你不讓他吃糖),你就必須向她展示她的這種舉動會帶來的自然後果.「你不可以打人」,並且放下她來.她會仍然為糖果生氣,因此你應該好好地解釋給她聽為什麼不能再吃糖.孩子對父母進行嘶咬、踢打、推擠,你應該用相同的辦法對付她----讓她停下來.千萬不能允許你的孩子把你當成出氣的沙包.你應該讓她知道你不同允許她來傷害你.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她來傷害你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她就不太可能允許別人來傷害她.你可以為她作出如何對別人打自己說"不"的榜樣.比如,擋住別人的拳頭,阻止別人對自己的毆打,但不要還手打別人. 3)學步期的孩子動手打嬰兒如果你1歲半大的孩子用玩具銼子重重地敲打一起玩的嬰兒的腦袋,那你就應該拿走所有他可以用來打人的東西.應該示範給他看不能打人,並且告訴他怎麼做,可以為他提供另一種做法(「對bb要友好,要輕輕地拍他」),同時你應該溫和地引導孩子的小手輕輕地拍打. 4)不要還嘴去咬孩子你可能並不同意這麼做.「孩子需要懂得咬人會造成傷害.」你會提出這樣的理由.是的,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還嘴去咬孩子的話,你的孩子就沒辦法明白他不應該去咬人.你可以嘗試另一種"以牙還牙"的做法:把孩子帶到你的身旁,把孩子的上臂壓向他的上齒,就好像他咬自己一樣,你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一種憤怒的,報復性的方式,而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看!咬人會做成傷害)在他咬了你或其他人之後,你應該立即就給他上這麼一課.你應該要求孩子會體感受別人的感覺. 5)不要還手打孩子小明動手打了小豪.小明的媽媽(感到不好意思,並且被激怒了)趕緊上前去用巴掌摑小明的手臀,並且說:「不許打人!」在這麼一個情況下,你是否會像小明一樣感到困惑不解呢?因此你事先就應該在腦中盤旋好當孩子打別人時你應該怎麼辦. 6)當孩子傷害了另一個孩子你注意到一個孩子為了一件玩具打了(或推了、踢了)另一個孩子.你應該告訴孩子採用另一種辦法來得到這件玩具,並且要做給他看.「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想要得到那個玩具,應該等到別的小朋友玩好之後,或者告訴媽媽,我會訂好時間讓你們輪流玩.我要從你那兒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我是不會打你的,我會好好向你提出請求.」如果打人的孩子不與你合作,應該要求挨打的孩子這麼說:「我不跟你玩了,除非你向我道歉並且停止打人.」2歲大的孩子還不能說出所有的這些詞句,但他們懂得這話的意思,因此你可以替他們說出這些話,讓打人的孩子去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7)將侵害別人的孩子暫時罰出場外「咬人會傷害了別人,傷害別人是錯誤的.你來坐在我的身邊.」一般到2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在侵害別人和由此帶來的後果之間建立起聯繫.你應該鼓勵孩子說「對不起.」如果他打別人時一點也不生氣,那麼他很可能本來就是想要親吻或擁抱別人. 8)為孩子做出不侵害別人的榜樣生活在好鬥環境中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攻擊性.你是怎樣來表達失望情緒的?你又如何處理各種類的衝突,向別人傳達你的觀點?好鬥的行為具有傳染性,學步期的寶寶和年幼的孩童會從年長的兄弟姐妹那裡學會好鬥的行為.如果年幼小的孩子看到大人之間鬥毆,那麼他們就會得出以下的結論:毆打別人是你對待別人的方式.你應該要求年長的孩子起到榜樣帶頭作用,向他指出他們是小寶寶們的榜樣,並且告訴他們要淨化自己的行為,一方面為了他們自己,另一方面也為了比他們年紀少的孩子們. 搶奪別人的東西是學步期的孩子以及學齡前兒童中常見的侵害性行為(請注意,你不要從孩子的小手中把東西奪過來,從而在無意之中給孩子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要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拿那件被他搶過去的那件東西,並且要求他把搶到手的東西還給別的孩子或交給你.你可以用另一個東西來交換他交出來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即將損害某個珍貴東西,或者很可能會用某件東西傷害到他自己時,那你就應該採用嚴肅的口氣和身體語言來告訴他你希望他立即放下那件東西. 9)避免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在一次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向一群男孩發起了一場狩獵搜索活動---在她家裡的所有地方進行搜尋.為了加強狂熱的情緒,她還提供了一份優勝者的獎品.你可以想像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僅屋子裡被攪得亂七八糟,孩子們也受到了傷害.他們互相打鬥、推撞,把屋反轉,就是要找出隱藏著的珍寶.結果他們的皮膚被傷著了,他們的感情也受到了傷害.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一定要避免導致孩子做出糟糕行為的發生. 10)使頑劣性格柔順起來對用力敲打玩具,猛擊洋娃娃,踢打小貓,捶打牆壁的孩子,你要多加照顧.儘管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心理緊張和憤怒的紅色警示信號.做出這樣行為的孩子很可能以這種方對待別人.你除了要深入深究問題的根源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玩比較溫和的遊戲:「要擁抱小熊.」「要輕輕地撫摸小貓.」「要用心愛洋娃娃.」 11)給予獎勵3歲以上的孩子會對獎勵作出很好的回應,比如你可以制作一張"沒有打人"的圖表:「每天你友好地對待小朋友的話,我們就在圖表上貼一張笑臉.如果你有了3個笑臉,我們就去吃冰淇淋.」 12)使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習慣有些衝動的孩子不用思考就會做出打人的舉動.你應該向孩子提出一些建議,讓他一出現打人的念頭就馬上想起另外一些代替行為,從而幫助3歲以上的孩子克服打人的衝動:「每當你感到自己快要打人的時候,就馬上找個枕頭來重重地捶打,或者繞著園子跑幾個圈.」你可以為孩子示範如何控制衝動.比如,下次你想打人的時,讓孩子看著你怎樣擺脫打人的念頭,抓著自己的手並對它說:「聽著,我的手,你不應該打人.」他會認真聽的,尤其是他就是你想打的人.以上提供給有這方面困擾的父母唷! 教養孩子真的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一方面怕自己日常生活的行為影響了孩子,一方面又怕因為打罵孩子而帶給孩子不良的影響.我想每一個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而長輩也必須適時的退讓,因為那是孫子不是你的孩子!讓父母教育孩子是他們的責任與義務!而父母也要一直不斷的跟長輩溝通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盡量不要插手唷.我很慶幸我有一位開明的婆婆,很支持我也尊重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歡迎來找我們玩喜樂花園.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