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asGagilas Flickr 處罰,尤其是體罰,容易讓孩子以為攻擊性行為能夠助其達成願望,因為父母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去制止他的行為,讓孩子容易有暴力傾向或獨斷不納眾議的特質,以後遇到問題會照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去解決,對未來成就有負面影響.這也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了怨懟,親子關係受到影響,孩子也較會隱瞞自己做的事,甚至靠撒謊來躲避父母的懲罰,斷絕了父母教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的契機. 傑.唐納.華特士(J.DonaldWalters)在<生命教育>(張老師文化出版)中提到:「任意使用「棍子」,同樣會損傷一個孩子天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信任感.就我的看法,這樣的損傷甚至比放縱孩子、讓他隨心所欲沉浸在自己的任性中還糟.因為很快的,孩子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對他的任性無動於衷.然而生命中一旦失去了信任感,孩子長大後便可能憤世嫉俗.有能力信任以及能信任愛的力量的人,比經由懲罰鍛鍊出來的人,更能好好處理人生的挫折與困頓.」 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完全不能懲罰孩子.如果孩子欺負弟妹,要先了解為什麼.先以勸說改變孩子,有效的話就不需要懲罰.如果孩子只是因為希望父母多注意自己,這也是可以溝通的;可是如果孩子抱著不良動機並且一意孤行,父母可事先告知遊戲規則(再打弟妹就一個禮拜不能看卡通),待下次再犯時才處罰.換句話說,了解原因對症下藥為上策,其次是制定規則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最不好的是沒有預先告知孩子這是錯誤行為就直接處罰. 處罰孩子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對孩子人身攻擊,要讓孩子知道你處罰他(比如說面壁思過或不能看卡通)並不代表你不愛他,你是針對他的不當動機及行為暫時性剝奪他的部分享樂.這樣孩子才會知道如何改變自己,而不至於誤解父母是針對他這個人發怒,讓幼小心理受到傷害. 我認識一個年輕家長,小時候他無意間打翻豆漿,母親為此大發雷霆,他覺得很無辜,因為他不是故意的,而且已經道歉了.所以他就自己的切身經驗發展出一套理論:「我懲罰孩子,是因為他動機不良,而非無意犯錯,這樣孩子才會矯正自己人格中不好的部分,成為正直的人,同時幼小心理也才不會受到傷害.」這樣的論點很值得提供給父母參考,不要隨意懲罰孩子的過失行為,反而要去了解孩子的動機,再做是否需要懲罰的決定. 「獎勵」的陷阱:剝奪孩童內在自發的動力運用獎勵,父母可以改變幼兒的行為,但是獎勵對孩子純粹只有正面影響嗎?在<普通心理學(上)>(桂冠出版)中提到一個經典實驗:實驗教導了學生幾個新穎有趣的數學遊戲,接著心理學者在一旁觀察孩子們在這遊戲上花了多少時間.有些班級的學生會因為練習這些遊戲得到獎賞,其他班級的學生則不會.心理學家發現,獎勵增加了學童在這數學遊戲上所花的時間,但是後來不再得到獎賞時,這些曾獲獎賞的小孩失去了對遊戲的興趣,幾乎不再玩了;相反地,從來不曾獲賞的孩子卻如以往一樣享受遊戲的樂趣.這說明了,獎勵有時會產生反作用,剝奪了孩童內在自發的動力.所以父母在運用獎勵去改變幼兒行為時,必須小心這個陷阱.如果能激發孩子內心的興趣與動力,就不需要過度使用獎勵去破壞孩子內在原有的動力.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希望孩子考試考好,給予獎金去引導孩子用功讀書,的確可能會造成孩子為了金錢而讀書的負面效果.可是如果孩子成績不好,你為他打氣,陪他一起讀,當孩子高興地告訴你成績進步了,這時候才出奇不意地獎勵他,孩子會更有榮譽感,下次會更努力.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獎勵可以在行為發生後加強該行為,又不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原動力;如果事前給予獎勵的誘因,孩子的內在動機就會被扭曲,父母不得不慎. 你可以在書中讀到更多精彩內容喔! 10歲前,定終生:長大後,最感謝父母教我的7件事作者:周道男、李瓊珠、周佳敏你是否認為孩子的「成績=成功」?你是否發現了?從小到大,我們除了教孩子認真讀書、培養一技之長外,卻沒有教孩子如何在職場上發光發亮、如何面對人生的美好與困境? 本文來自野人文化授權轉載 超強大資訊懶人包!更多懷孕、育兒知識都在這~還有限時好康資訊喔!iOS請按此➡ http://apple.co/1zEGgXMAndroid請按此➡ http://bit.ly/1zEGI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