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親子天下雜誌62期 作者:張瀞文 獎勵、懲罰天天在家中上演,我們試圖藉此加強、觸發孩子的好習慣;也希望減弱、打壓不好的行為,為何效果總是有限?三種懲罰方法,提供家長有效的管教方式. 懲罰方式:責備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媽媽在門口和阿姨講話時,妹妹想喝果汁卻灑了一地,哥哥還興奮的踩在果汁上,全家鬧哄哄.阿姨離開後,媽媽劈里啪啦對兩兄妹罵了三分鐘,罵完問:「剛剛我說什麼,你說一次?」哥哥淚眼婆娑抬起茫然雙眼:「媽咪,你可以再罵一次嗎?」 小心懲罰的副作用 楊俐容提醒,懲罰的執行要很小心,錯誤的懲罰副作用會比獎賞嚴重,讓孩子覺得所有事都可訴諸權威而非道理.多數父母都存在一些懲罰的迷思: 1不是故意的就不用罰?即便沒有這樣的動機,但是妨礙到別人還是要有「後果」,例如不小心打翻湯就自己擦乾淨. 2激將法讓孩子更努力?父母誤以為公開執行懲罰的羞恥感會讓孩子努力改進,卻可能付出失去親子關係的代價,當懲罰撤掉,孩子可能會為所欲為. 3不教而罰就會變好?我們常常是孩子犯錯就罰,沒有宣導期,沒有教什麼是對的.懲罰只能停止不當行為,要培養正向行為,仍要輔以其他管教. 4不及時,甚至一罪好幾罰?行為當下沒有指出或懲罰,事後才提出來談,或者同一件事一直被唸,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人不對事」. 懲罰方式:剝奪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親職作家澤爸回憶道:「教養書說當孩子情緒來時要讓他在個人空間冷靜.澤澤大約兩歲時,有次大鬧亂哭,我把他帶到房間希望他冷靜,門關上後,他在裡面哭得更嚴重,我想起書上說要堅持,就讓他在裡面哭.但是之後,只要我帶澤澤進房間要出去,他都會怕被一個人丟在房間.」 壞行為未必是不想學好 現在已經開始入職場的宋盈盈(化名)曾為了逃離爸媽的責罵和體罰,國中一畢業就逃得遠遠的去外縣市念高中,心裡傷痕累累,長大之後甚至為此服藥治療.從小,她所做的「壞事」都是因為想當「好小孩」,但是沒有人看見她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會罵她、打她.以下是她的自白:「小四之前,我努力當個乖小孩,讓大家不要討厭我.我學爸爸字跡偷簽考卷、我功課寫不完就抄答案、我怕不好的行為被討厭所以說謊,我用很多錯誤的方式想成為大人心中的「好小孩」,但是我被罵無藥可救、被呼巴掌.最後我明白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一個好小孩,小五之後,我放棄當一個好小孩,開始頂嘴、大人說話時翻白眼、嗤之以鼻.我真正感覺到自己被了解、被愛,是在遇到小五的導師之後,我到現在想起他心裡還很溫暖.」 懲罰方式:自然後果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今天爸媽要出席一場重要喜宴,出發前兩姊妹一直拖拖拉拉,眼看就要來不及了,姊姊還在拼圖,妹妹連衣服都還沒換,爸爸整個怒火中燒:「還在拖!我們要先走了喔!」妹妹見苗頭不對進房換衣服,七歲的姊姊慢條斯理收著拼圖說:「好啊,你把我們小孩留在家裡,等一下警察會來把你抓走.」 體罰造就圓謊高手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者陶爾(VictoriaTalwar)等人調查西非兩所幼兒園三至四歲孩子,其中一所使用體罰.使用體罰的那所學校,孩子會為了害怕被體罰而說謊. 這個研究在孩子的背後放玩具,告訴小孩不准轉身偷看,研究者藉故離開了一下.當然所有的孩子都偷看了,但有用體罰那間的小孩,九成都說自己沒看,沒體罰學校的有五成小孩說自己沒看. 接著,要這兩批孩子「猜」玩具是什麼.如果「猜」中,就是很爛的說謊者. 不體罰學校的孩子有七成都「猜」中,但體罰學校的孩子為了圓謊,猜中的只有三成.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體罰並無法降低不良行為的發生,反而讓孩子為了掩飾不良行為,找各種方式逃避體罰,發展出說謊、圓謊的逃避手法.(編譯:林韋萱)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有效管教>給孩子有方向感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