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對人誠實的結果,就得承受對自己的不誠實,這種「將心比心」,反而成為孩子的負擔和困擾.千萬不要鼓勵、讚許孩子說的「善意的謊言」,給予他們時間空間思考,提醒他們表達真正心聲! 下這個驚世標題是想提醒自己,若以傳統的「誠實」角度檢視,那麼懂得察言觀色的孩子,大概累積不少「善意的謊言」,而我會不會無法分辨孩子對我的「情緒布施」,而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裡啊? 在日本電影<橫山家之味>裡,有一幕是和大兒子話不投機半句多的老爺爺獨自和孫子談話,這個小男孩並不是親孫,而是大媳婦與已逝前夫生的孩子.老爺爺這輩子總希望有個兒子可以繼承自己開的小診所,不料大兒子沒興趣搞廣告,另一個當醫生的小兒子卻為了救人而英年早逝,老爺爺因此鬱鬱寡歡,與家人間的關係也變得冷漠疏離.這次因家族聚會初次見面,原本想躲起來的兩人,卻意外在房間裡相遇,於是聊了起來. 「你以後想做什麼呢?」老爺爺問.「嗯,當英文老師.」小男孩隨口就說了.「為什麼呢?是因為英文老師很漂亮嗎?」小男孩想了一會兒,向老爺爺點點頭.老爺爺覺得有趣,笑了. 又過了幾幕,鏡頭轉到小男孩在親生父親的靈前,簡單祭拜、說說話.獨白中才知道,原來跟老爺爺提起的「英文老師」,其實就是爸爸生前的職業.然而,在當下那個現場,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的心思要如何千轉百折,才能那麼體貼地不說話,附和了老爺爺一廂情願地猜測,而不至於再挑起更敏感的情緒. 看到這裡時,我心頭一震,開始想著,那麼我的孩子呢?妹妹是不是也曾經這樣體貼我(或身旁的人),那麼真正的她在想些什麼呢? 最近妹妹迷上穿半筒襪,昨天阿姨剛買了雙新的送她,還問她喜不喜歡,她說:「喜歡啊,蕾絲很漂亮.」後來我隨口問她,得到的也是「喜歡」這個答案.但是,我總覺得妹妹沒問「隔天可不可以穿」怪怪的. 晚上睡覺前,我故意提醒她:「明天要不要穿新的襪子啊?」「不要.」妹妹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妳不是說很喜歡嗎?」果然,真的是「怪怪的」.「那我星期二再穿好了.」沒想到我追問下去的結果,讓妹妹改口.「為什麼,妳還說蕾絲很漂亮不是嗎?」「嗯......,其實我不喜歡上面有小熊圖案,其他都很漂亮.」妹妹垂下了頭,很小聲地說.「那為什麼妳當時沒有說不喜歡小熊呢?阿姨還可以拿去換耶.」「因為我不想讓阿姨失望啊!」我沉默很久.然後,才開口說:「睡吧!明天媽媽去換換看.」 妹妹最初的回答,雖然只是隱瞞部分事實,對我而言也算是「說謊」的一種表現.當然聽到妹妹最後的「理由」,大概沒有人會斥責她,向來善意的謊言一直都是大人「賴以維生」的養分,把這樣的對話放到生活中,這種貼心的回答可能還會獲得「有EQ」、「會做人」的稱讚.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似乎常把「動機」當作指責與否的重要指標,感覺沒有惡意、沒造成傷害,反而帶有體貼意味的,通常不被歸類為說謊行為,甚至難以開口再去討論什麼.然而,當孩子的人格發展或社會認知尚未完全成熟,若沒有將這些模稜兩可、似是似非的情形費心仔細的花時間討論,未來面對更複雜的狀況時,「誠不誠實」、「有沒有說謊」就容易淪為主觀喜好的批判戰場. 那麼孩子的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呢?孩子懂得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是件好事,代表具有將心比心的特質,只是身為家長的我,應該讓這個特質成為孩子的助力,而不是讓「同理心」造成孩子更多的困擾與負擔. 善意的謊言讓孩子不去看心中真正想的,這樣反而讓我們無法看清孩子. 拿襪子回店裡換時,大部分的樣式都售完了,跟現場有的選擇相比,原本這雙應該最接近妹妹喜歡的款式了.晚上,我告訴妹妹:「我今天有去換襪子喔,只是大部分都賣光了,換不到什麼好看的樣式了.」「喔,沒關係啊,那我穿那雙也可以.」「如果妳真的不喜歡,也不用勉強穿,我們可以送給喜歡的同學,不然穿過一次又不想再穿,才是真的很浪費.」我提出另一種解決方法.「不會啊,我也沒那麼不喜歡.我明天就穿.」妹妹反倒積極起來.「妳自己決定就好,明天再決定也沒關係,媽媽沒有意見喔.」我不想她又為了現場氣氛,才下這個勉強的決定. 妹妹隔天的確穿了.整個冬天開始到結束,那雙襪子就穿那麼一次.這個結果令人有些氣餒,畢竟我已經盡力表達大人不會因此而難過失望,甚至提出了解決方式. 在這之後,我花了一點時間回顧自己與妹妹的相處過程,媽媽個人的喜惡分明,常在短時間內就會做出判斷、表現出來,孩子判斷的經驗和速度自然不及大人,會不會就是這樣,讓妹妹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影響,感到壓力,而無法好好地想?久而久之,養成習慣,自己的聲音就削弱許多. 這並不代表我把所有責任都往身上攬,畢竟妹妹的個人特質也有影響,不見得每個孩子都會有相同反應,但我能關照更多的,是大人在表達時的「綜合表現」:意見的強弱、訊息清楚與否、速度快慢......,這些「操作性」因素並不會改變我自己的本質,而是能有技巧地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思考、表達,進而一起討論. 也許有人覺得「善意的謊言」代表孩子的柔軟和體貼,我也承認.然而,當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是非判斷尚未足夠之前,我寧可她多點時間了解自己,並適時對人勇敢地表達意見和情緒,這就是最初的「誠實練習」.透過這些練習逐漸建立或修正自己的價值觀,避免過於遷就旁人或礙於情面而難以說「不」,否則,無法對別人誠實的結果,很有可能就必須對自己不誠實了. 刺蝟媽媽與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 作者:羅怡君繪者:妹妹 媽媽和孩子分別處於個性光譜的兩端,面對同一件事情有天壤之別的想法與反應時,親子間該如何互動呢?! 本文來自新手父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