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王秀靖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前言:適度運動除了有益身體健康,亦可宣洩心理壓力,然而對於軟綿綿的嬰幼兒,爸比媽咪總小心翼翼呵護,唯恐稍有差池,然而,適度的活動刺激除了可幫助寶寶掌握身體,亦可增進探索、學習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還能養成正向積極的性格呢! 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運動除了有益身體健康,亦有助於宣洩心理壓力,還能提高大腦有效運作,然而,「運動」對於3歲前嬰幼兒扮演什麼重要性?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明:「由於3歲以前的嬰幼兒發展主要倚賴外在環境刺激來幫助腦部神經連結,因此,孩子在運動過程,會從外界得到訊息,並主動尋求訊息、主動探索環境.」所以看到3歲前孩子在一個空間裡到處摸、到處爬、到處跳,很正常. Part1>寶寶運動好處篇多運動,有益身心發展 運動可以為嬰幼兒帶來哪些益處? 刺激大腦,助於腦部開發 0~1歲階段的寶寶,腦部發展主要在於腦內神經網絡的連結,進而有效控制肢體動作,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王秀靖進一步解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剛出生的寶寶沒有單一動作,多是手足同時舞動.可是到了10個月大,爸媽拿東西給他,他能伸出單隻手且姿勢穩定,因為神經系統進行連結讓動作得以專一.」因此,寶寶必須經由使用他的身體,包括神經連結來做出有效的利用. 張旭鎧治療師亦說明:「人體發展有所謂的「內趨力」,當身體需要什麼,會主動搜尋所需物質、訊息或資源.」例如:累的時候想睡、肚子餓想吃東西等,也因此當人體需要活動,大腦會下命令.所以很常見到父母要求3歲孩子安靜坐好,孩子卻到處亂跑,詢問他在做什麼他也不知道,其實是大腦下指令給他:「你現在需要動」,這即是內趨力.也因此,對於3歲前的嬰幼兒,應加強他對環境的探索,讓他去看、去聽、去觸摸、去爬,使各種感官在活動過程得到刺激、大腦的神經突觸能大量連結與生長,當大腦得到許多感覺後,會進行整理並適當調節感覺訊息,此過程即為「感覺統合」一部分. 因此,即使1歲前的寶寶只能躺著還無法四處爬、到處探索,可是,他們可以轉頭到處看;到了3個月,轉頭的角度變大;4個月可以翻身趴著、手肘將身體撐起,看的角度與範圍更不同於躺著看天花板,他可以看前面、左右兩邊.到了爬行階段,則自行移動身體探索環境;當10個月可以站起來,視線範圍又更寬廣. 訓練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 每個階段有其發展的里程,當前面基礎建立好,為了得到更多刺激,孩子會主動往下一個階段發展,然而,張旭鎧治療師指出:「父母不用刻意製造很多刺激,否則孩子的大腦容易累.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別讓孩子長時待在單調的環境,甚至盡量讓他自行發揮.」例如:帶寶寶出門時,他想自己走不想坐嬰兒推車,不妨照著他的想法,當他自己動、自己探索,感覺統合的效果最好. 助於寶寶認知和學習 所謂的認知,其實是經驗的累積,王秀靖技術長說明:「當孩子的行為符合環境需求,即為最基本的經驗,這些經驗會根據環境背景,透過持續連結而形成知識,亦即「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助於對環境有良好的判斷與適應.」特別是寶寶1歲前的認知發展與生活經驗有關,給他越多的生活經驗,他就有越多的適應性反應,這些適應性反應都是認知的基礎. 釋放情緒和壓力 運動可以釋放情緒和壓力,根據張旭鎧治療師的觀察:「孩子的運動量多,情緒會較穩定.」在運動的過程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有助於大腦連結的穩定,亦可幫助情緒穩定.當情緒穩定,面對壓力也會比較懂得如何克服.因此,容易哭鬧的孩子不妨帶去公園跑跑、動動,也許運動完因為體力消耗而感到累,可是他的情緒較為穩定、也會好入睡. 再者,情緒穩定的孩子對於所觀察的事物、或大人給予的指令會有較正面的處理方式,遇到挫折也會願意再嘗試,不會因為玩具掉了或不順他的意而發脾氣.另外在運動過程,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認知學習,張旭鎧治療師解釋:「如果有字卡,不妨將字卡散在地上讓孩子在爬,當孩子爬到某張字卡,爸媽可以對他說字卡上的詞彙,例如:「月亮」,逐漸地他會發現爸媽是聲光玩具,甚至重覆大人的語言.」 也可以剪多種顏色的色紙放地上,由大人說「紅色」、「藍色」讓孩子去拍打,當拍到不同顏色會有不同聲音回饋給他,孩子會覺得好玩、新鮮,提升他日後學習的動機.也因此,3歲前的活動並非讓孩子直接學習,而是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建立學習的快樂基礎. 培養受挫力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神經連結成有效的控制過程會經驗許多無效動作,當孩子經驗多次失敗經驗並從中獲得成功、從不熟悉變得熟悉,這過程即是培養挫折忍受力.因此,當孩子拿不到想要的物品而哭泣,王技術長不建議父母直接將物品遞到孩子手上,而是將物品放在他能拿取得到的距離,引導孩子自己拿. 訓練肌肉耐力、提高專注力 運動時肌肉會產生收縮、連帶影響關節,特別是6歲前的幼兒最明顯,在運動的過程關節會承受重量,當關節的生長板得到刺激,有助於孩子肢體鈣質的分泌,促進骨骼生長.再者,當肌肉得到訓練,肌肉有力量,孩子會坐得住、不會彎腰駝背,有助於學習的專注.張旭鎧治療師解釋:「當孩子的肌肉耐力不足,容易坐不住或彎腰駝背,甚至有些孩子還坐在嬰兒推車讓媽媽推.主要是人類大腦會學習,倘若平常不需要用力,大腦將減少血液輸送養分到肌肉,而可能留在大腦做學習,因而造成孩子的力量不夠、耐力不足,甚至造成學習產生障礙.」 運動前,5大重點必知 陪寶寶運動前,父母有哪些重點必須注意?不妨聽聽專家的建議. 1.瞭解寶寶的身體發展 首先應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先從孩子能力所及的運動著手,例如:孩子會翻身、還不會爬,應多讓他練習翻身的動作,從翻身的過程讓他學習手腳用力,當手腳與腹部的力量足夠,自然可以往前爬行,張治療師指出:「應把每階段發展訓練好,而不是直接訓練下一個階段.另外,在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後,可再增加一些挑戰性讓他挑戰,當他從中獲得成就感,會更願意運動.」 2.給予安全的活動空間 關於孩子的活動空間,首先注重安全性.若寶寶的年紀還小,可在地板舖上檢驗合格的軟墊或巧拼墊,從賣場買回來後先清洗、曬太陽,讓甲醛等毒物揮發;冬天則可以舖棉被.張旭鎧治療師表示:「使用軟墊或棉被的作用主要是避免孩子碰撞而受傷,不過,如果讓孩子每天處在這樣的環境,會讓他誤以為所有環境都是安全的,因此,建議大人帶著孩子瞭解環境的危險性.」 舉例來說,當孩子爬到桌腳時,大人不妨帶著孩子觸摸桌腳尖銳處,告訴孩子撞到會痛痛、會受傷,讓他知道不能爬到這裡.另外,如果寶寶正和其他孩子一起活動,要特別注意孩子們的互動,由於兩人都處於探索階段,可能觸碰另一個寶寶時,手部的力道控制不佳而過於用力,因此,父母應教導孩子與人互動時正確控制力量,而不是阻止兩人靠近. 3.觀察孩子的運動狀況 在孩子運動的過程,要觀察他的生理狀況,王秀靖技術長表示:「像是臉部表情和臉色,包括嘴唇是否發紫,以及呼吸狀況等.」有些孩子的心肺功能不佳或是運動時間過長,皮膚表層部位例如:嘴唇、眼瞼週遭等出現顏色變化,應讓孩子適當休息. 尤其孩子1歲之後會走路,有時父母陪他玩,玩到自己都覺得累,孩子卻仍精力旺盛,此時應讓孩子懂得什麼是休息,如果體力完全消耗掉,累了就睡覺,接下來要做的事像吃飯、洗澡等被跳過,甚至到了晚上的睡覺時間他很有精神睡不著,反倒因為運動而打亂作息. 另外,在運動過程父母應先觀察孩子是否曾有過這些經驗,例如:已經會坐的孩子在玩球時,為什麼他無法將球推出去?可能是他沒有這個經驗,並非他不會推或協調有問題,所以必須給孩子時間與機會學習.此外,張旭鎧治療師指出:「對於1歲前的孩子可將學習時間拉長,給他2~3個月的時間練習;到了1歲,時間可延長到半年.」盡量讓孩子有興趣嘗試,運動效果會更好.當孩子的基本動作熟悉後,會發現他的協調逐漸在進步,例如:孩子會跑步、會站著踢球,大腦連結以後,他不僅會跑步,球滾過來也會將球踢出去,因此,千萬不可讓孩子在基本能力還未建立就讓他做後端的事,應根據孩子的能力循序漸進的訓練. 4.別要求孩子做超越能力的事 有些寶寶到了10個月還不會爬行,常見到父母急著讓他學爬,甚至讓孩子學站,然而,幼兒的動作應按著每個階段來發展,若父母執意要求孩子做超越能力的事,王秀靖技術長表示:「可能造成孩子感到畏懼的反效果,甚至因為肌肉或骨骼尚未成熟而受傷.」以學站為例,由於站立時少了手部支撐,支撐點變少,骨盆必須有力才能站得穩. 5.關心他的運動頻率 另外,父母應留意孩子的運動頻率.無論孩子是父母自己照顧或托人照顧,都有機會觀察他的運動情形,包括孩子持續這個動作多久才會喊累?持續時間是否越來越長?倘若是由爸媽自己照顧,則應考量訓練孩子的時間是否足夠. Part2>孩子,來運動吧! ﹝Step1﹞0~3個月寶寶 此階段的寶寶由於頸椎還未發育完全,沒有足夠的支撐力撐住頭部,因此,動作應和緩、輕柔.很多爸媽覺得運動就是要動來動去,事實並非如此,以0~3個月的寶寶而言,最重要是頭部控制,所以大人抱著孩子應注意他的頭部是不是挺的.另外,抱起寶寶時,將他的頭擺正後,先別支撐他的頭或頸,而是支撐他的肩胛骨,3個月後則支撐他的腋下,讓他維持直立姿勢,王秀靖技術長表示:「當寶寶能讓頭部維持直立,即會轉頭、進行頭部運動,若覺得累了,他也會自動靠在大人的肩膀.」 GO>1擊掌由於0~3個月的寶寶處於躺著階段,可以跟他玩擊掌運動.張旭鎧治療師指出:「爸媽用左手帶著孩子的右手輕輕擊掌、或用右手帶著孩子的左手擊掌,動作可以是單側、亦可跨越身體中線.擊掌運動能讓大腦學習手部動作,另外,父母可增加認知行為,例如:帶著寶寶的小手摸大人的鼻子、嘴巴,告訴他這是「鼻子」、「嘴巴」,也許寶寶不懂,但會因為摸到不同的東西而覺得好玩,加上大人發出聲音吸引他,會更有興趣用手部觸摸. GO>2空中腳踏車將寶寶的腳抬起來,以左右手各抓住寶寶的左右腳,一前一後地運動,彷彿在踩腳踏車.除此,也可帶著寶寶的雙腳練習蛙式動作、或自由式等各式動作,張治療師表示:「最理想的情況是孩子跟大人抵抗,而不是跟著做.當他抵抗表示他在用力.不過要注意,動作別太大.」 GO>3翻身從寶寶滿月開始,爸媽可以扶著寶寶的肩胛骨和骨盆,幫助他從平躺慢慢轉成側躺,王秀靖技術長指出:「例如寶寶右側躺,可以將玩具放在左邊逗他,讓他的頭部轉向左邊,訓練頸部肌肉.」 GO>4用玩具吸引孩子注視當寶寶躺著時,拿聲音或燈光的玩具吸引他注視,由於眼部週遭有6條小肌肉控制眼球,可助於眼球運動;如果角度再大一點,可讓寶寶的頭部跟著轉動,例如:將聲光玩具放在左邊,讓孩子轉向左邊看;再放到右邊,讓他轉到右邊看,藉此訓練頸部肌肉力量,當頸部肌肉力量足夠,具有保護頸椎的功用. GO>5簡易版仰臥起坐在寶寶滿月以前,可以扶住他兩側的肩膀,讓他慢慢從仰躺坐起來,不過要注意,家長的手必須完全扶著他的身體,在這過程孩子的頭會往後掉,所以動作要緩慢.這時父母可以觀察,當他的頭部往後掉時,能否自己控制將頭部稍微豎直,也許豎直80度、70度,接著,寶寶坐起來後,能否撐1、2秒,甚至到30秒.王技術長表示:「這是讓孩子練習脖子用力.」 ﹝Step2﹞3~6個月寶寶3~6個月主要著重於平面的訓練,包括翻身和轉位,王秀靖技術長提醒:「若在床上訓練,床必須硬一點,不適合太軟.」 GO>1坐從寶寶3個月開始,爸媽可以盤腿坐著、護著寶寶坐在前面,爸媽的身體即是寶寶的椅背,王技術長表示:「爸媽可以拿玩具逗他、讓他試著抓取,藉此讓他的身體離開爸媽.而當他累時,也可以回來靠在父母身上休息.約略6個月,寶寶的肩膀與身體可以離開家長抓玩具.」 GO>2浴巾鞦韆3~6個月可以玩浴巾鞦韆的遊戲.可讓孩子躺或趴在大浴巾上,如果寶寶能坐得穩,也可以讓他坐著,爸媽抓起浴巾的兩端輕輕搖、輕輕的唱歌,搖的時候別離地面太高.張治療師指出:「這時寶寶轉向前面可以看到媽媽;轉向後面可以看到爸爸,他會覺得很開心,促進親子互動.」 GO>3翻身坐起來當孩子躺著時,可以把玩具放遠一點,例如:將玩具放在他的右邊,父母帶著孩子的左手慢慢去拿,他就有動機想翻過來.待動作熟悉,再把玩具放到左邊,讓他往左邊翻,以玩具去吸引孩子翻身.一般而言,孩子差不多4個月就會翻身,王秀靖技術長說明:「所謂的「翻」,並不是連續翻來翻去,而是有一次成功的翻身經驗.至於連續翻身大概要到5、6個月才會比較純熟.」通常平躺著翻身比較簡單,趴著翻身的難度較高.另外,寶寶4個月後可以幫他從躺著慢慢轉成側躺,接著,再帶著他的手教他學著用手撐起身體坐起來. GO>4趴著轉頭、抬頭寶寶通常到了3個月脖子就能抬高,因此當孩子趴著撐高身體時,大人可以拿聲光玩具在他前面逗,慢慢地越拿越高,讓他練習抬頭看以訓練脖子的力量,不過張旭鎧治療師指出:「孩子會只顧著看而沒注意自己沒力了,所以爸媽的手必須隨時預備保護孩子的頭,或在孩子的頭部下方放個小枕頭會比較安全,以免身體突然無力趴在地板,造成頭撞到地板.」 GO>5趴著拿玩具讓寶寶趴在軟墊,父母可以拿著有聲音的玩具,像是鈴鼓等,在他面前逗他,鼓勵他將手伸出來抓取或拍打.當他的手向前抓取時,身體必須趴更高;再者,由於身體重心轉移,必須將身體控制得當才不會趴在地板,經常練習這動作有助於日後的爬行. GO>6進階版仰臥起坐3個月的寶寶由於背部肌肉已經發展成熟,可以訓練他仰臥起坐,張治療師表示:「剛開始可以讓他躺在小被子上,身體稍微墊高而非完全躺平,爸媽抓著他的手手並輕拉,讓孩子有力量坐起來.」無論孩子是利用腹部力量或手部拉力坐起來,對他而言都是運動,訓練幾次以後,當他手部沒力就會練習腹部用力.張治療師亦提醒,剛開始訓練時一次不要做超過3個;而6個月前的寶寶一次不要做超過5個,做完後休息一會兒.如果他玩得很高興,不累也不想睡,再重覆玩. GO>7抱寶寶走路當父母抱著寶寶上下樓梯或走動時,其實在訓練他的前庭感.像有些孩子不好入睡,抱著他走動會讓他睡得很安穩,王秀靖技術長解釋:「因為抱著走動除了提供溫暖的觸覺安撫孩子,在走路過程會有固定的韻律與節奏刺激前庭,幫助孩子好入睡.」 ﹝Step3﹞6~12個月寶寶 張旭鎧治療師表示:「6~12個月是發展的重要關鍵期,孩子會翻身後,手撐住身體坐起來,7個月會坐、8個月學爬,到了12個月扶著走等,這期間會感覺孩子發展很快.」 因此,盡可能讓6~12個月的寶寶趴著玩、鼓勵他移動,不過王技術長提醒:「不管坐著或趴著父母都要在旁陪同,觀察孩子的耐力和情緒,甚至當他無力時可以隨時撐住他.」 另外,孩子會坐了以後,原來爸媽是坐在他後面支撐,可以視孩子的穩定度,準備靠墊讓他靠著,爸媽則在前面陪他玩、或拿玩具吸引他,讓他從穩定的姿勢離開再回復,並試著讓他離開的距離越來越多.原則上,6個月到1歲的孩子應該可以從坐姿變成趴姿,或從趴姿翻身,甚至為了拿取物品而坐起來. 而到了大約10個月,孩子出現扶著牆壁或桌子站起來,王技術長表示:「此時應觀察孩子是否會跪起來,爬行代表孩子的骨盆控制良好;跪起來,代表寶寶準備練習站立跟走路.」有些孩子會跪著玩,甚至慢慢扶著東西站起來,此時家長要注意寶寶的腳是否卡住,從坐著到跪著到爬起來站,他的腳會轉換不同姿勢. 除此,王技術長也要提醒家長要注意寶寶是否長期出現W型坐姿.雖然W型坐姿的穩定性最高,但缺點是會拉鬆骨盆肌腱,造成骨盆肌腱變短,將來練走路、跳躍的動作會比較辛苦.因此孩子出現W型坐姿時,家長可以邊陪他玩、邊幫他調整姿勢,從W型坐姿換成側坐或長坐. GO>1滾滾球、追玩具藉由滾球可以訓練孩子爬行,張旭鎧治療師表示:「也可準備簡單道具,像是奶粉罐放一些小鈴噹或小彈珠,藉由滾動撞擊而發出聲響,讓孩子有興趣爬向前追.」尤其孩子的動作不穩定,一摸奶粉罐就滾走,孩子又有動機往前爬.因此,準備奶粉罐、小球或小汽車讓孩子追,誘發他主動爬行的能力. GO>2玩具在哪裡?7~8個月的孩子會坐,可以拿小玩具或小汽車放孩子的頭、耳朵、鼻子等部位,並問他:「車車呢?車車在哪裡?在這裡!」讓他去感覺,也可以放在他的腳、膝蓋,讓他認識身體部位.張治療師指出:「主要是訓練孩子的重心轉移.」當手腳移動時,身體的重心會改變,藉此訓練寶寶坐得穩. 也可以跟孩子玩嬰兒版的躲貓貓,將手帕蓋在孩子頭上,孩子會因為看不見而想去抓,此時可觀察他的手眼協調狀況,當眼睛看不到時能否抓取到手帕. GO>3練習站當寶寶從本來的爬行到有點跪著,並經常扶著椅子或桌子,代表他想練習站,爸媽可以協助他進行站的動作,不過站的時間可能不久,頂多10秒.除此,張旭鎧治療師建議父母應扶著孩子的髖部、腰部以進行保護.像有些父母扶著孩子的腋下,其實等於抱著他,會讓他的腳無法使力,造成他的腳步動作不大;再者也讓他的手無法動作、抓東西玩,對孩子而言訓練效果不佳. 因此最好扶著他的腰部與髖部,除了讓孩子的腳部能夠使力,由於上半身不受限制,他可以到處探索,慢慢他發現可以站得更高,玩桌面上的東西,令他更有動機想站,不過頂多站10秒就讓他休息一會兒,等到他又想站時再讓他練習. 另外,孩子練習站時,王秀靖技術長指出,可以鼓勵他放一隻手練習轉身,例如:爸爸媽媽從後面叫他,讓他轉過身來,漸漸學習放手,做一些動作轉換. GO>4放東西好好玩除了學習抓取物品,也要讓孩子要學著放東西.像9~11個月的寶寶拿著物品時,媽媽可以跟他說:「給媽媽」,讓孩子練習慢慢打開小手.張旭鎧治療師建議,還可以準備奶粉罐或小垃圾桶,以及一些小球球、小積木等小玩具讓他練習拿取、放到容器裡.也可以把距離拉遠,讓孩子的身體微彎放下物品,改變姿勢、運用身體不同的力量. ﹝Step4﹞1~2歲寶寶的運動 到了1歲,孩子站立的時間應拉長,並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 GO>1溜滑梯多數1歲的孩子已經坐得很穩,爸媽可以帶他到公園玩溜滑梯,訓練控制上半身的力量,不過,王秀靖技術長指出:「有些溜滑梯是石頭材質,可能得由父母陪著孩子溜;有些是塑膠材質,父母應從滑梯側邊扶著寶寶以控制溜的速度.」 GO>2蹲對於1歲~1歲半的孩子,走路的品質與肌力發展很重要,而「蹲姿」可以訓練孩子的下肢肌力,如果蹲不久,將來孩子的跳躍動作容易力道不足.因此,可以讓孩子多蹲著玩,像是追汽車或小球等.不過,有些孩子會蹲,因為力氣不足而站不太起來,尤其1歲半以前的孩子容易發生這情況,所以爸媽可以站在他前面,讓他扶著大人的腳緩緩站起來.不過王技術長不建議爸媽直接扶著孩子的腋下、協助他站起來,如此無法讓孩子學習使力. GO>3抱球走路這階段的孩子最重要是探索環境,一般而言,1~2歲的孩子多半會走路了,可以讓他們的走路有些變化,像是讓孩子抱著球走,張治療師解釋:「孩子開始學走路時,由於腳還無法控制良好,走路時眼睛會看著腳,而當他抱著球,例如海灘球,由於球體擋住視線,孩子必須靠身體的感覺(亦即本體覺)走路.」當孩子大一點,可以讓他練習抱球走有障礙物的路,讓他判斷障礙物在哪、距離多遠,這會讓孩子將來走路時可以走得更穩、更安全. GO>4草地跑跑 可以帶寶寶在戶外寬廣的草地上行走、跑步,孩子也許會覺得草地刺刺的,不過,當孩子放鬆心情小跑步時,可能把這件事整合掉,不覺得草那麼刺.另外,也可以在草地上追球、玩球. GO>5跨越障礙物當孩子走在平地感到輕鬆簡單時,如何讓他的腳步更有力量?張治療師指出:「可以讓孩子練習跨步.」例如:在孩子行走的路上放置障礙物,像是用積木排一道道城牆、或將書本疊到一個高度,讓他走的時候抬高腳步跨過.有些孩子參觀古蹟時,走進大門踢到門檻會愣住,不知道如何跨越,有可能是力道不足或沒有經驗,但其實只要將腳步稍微抬高即可.不過要注意的是,障礙物必須是安全,孩子跨越時踢倒,不會造成他受傷. GO>6丟球至於手的部分,可以訓練孩子立定丟球.爸媽可以準備擋住視線的球,球體相當於孩子兩側肩膀的距離,讓孩子練習將手舉高過頭、將球丟出去.張治療師解釋:「將手舉高過頭是伸展動作,孩子的兩手協調,球才會丟得直.」因此,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對面,讓他把球丟過來,再滾回去讓孩子丟.如果父母想輕鬆一點,可以跟孩子站同一側,並給孩子一個目標,例如:丟到小車車旁邊,當孩子丟歪時,鼓勵他走去把球撿回來再丟一次,通常孩子會走得很高興,甚至出現小跑步,此時父母要特別注意安全. GO>7投錢另外,可以準備撲滿和硬幣讓孩子投錢.原則上不太建議使用塑膠錢幣,除了孩子會放到嘴裡吃,最重要是重量太輕,拿在手上的觸感不夠.因此,建議準備遊戲專用的50元硬幣,在清洗、消毒後,讓孩子拿來投進撲滿.如果覺得動作單調,可以將撲滿的距離拉長,讓孩子走過來投錢.倘若太簡單,可以再設障礙物讓他練習跨越. ﹝Step5﹞2~3歲寶寶 2歲的孩子多半會跑,之所以從走路發展到跑步,是因為走得穩,知道腳的位置,同時代表動作的品質要提高,如此可讓孩子表現得更有效率、更精準.至於適合2~3歲孩子的運動: GO>1踢球此階段可以讓孩子練習踢球,練習時,建議將球固定,孩子則可以自由移動.張旭鎧治療師說明,爸媽可以擺一排塑膠球(球池用球)讓孩子練習踢;或擺一顆大球讓孩子踢,等球停了,他再走過去把球踢回來.若要讓踢球更有趣,可以製做一個球門,讓孩子練習將球踢進球門,也可將球換成動物模型、小汽車等. 另外,兩人互相踢球也是很好的運動,王秀靖技術長指出:「用腳踢球的首要條件是會單腳站,因為踢球必須維持一隻腳長時站立,而兩人互相踢球,還需培養等待力,當A將球踢給B之前,必須先呼喚B,讓B注意到A,A才能把球踢給B.這過程包含人際互動的基礎和技巧,學習輪替與等待.」 GO>2運積木 這階段孩子可以玩堆積木,張治療師表示:「讓孩子在平板電腦或硬質書皮的書本上堆積木,大約疊2~3個,再讓孩子端著書本或平板電腦將積木運送到另一邊,再回頭疊兩、三個積木並運送過去,藉此讓孩子練習手部動作.」 GO>3吹乒乓球現在的孩子雖然會講話,但因為口腔力量不足,講話時會出現大舌頭,應多加強他的口腔肌肉力量,以助於口語表達清晰,吃東西時也會咀嚼得更好.父母可準備乒乓球讓孩子趴在地上吹,不過,張治療師表示:「吹乒乓球的祕訣是要吹球的上方,而非下方,否則會造成球被吸住或往旁邊偏.」 此運動除了訓練孩子的口腔力量,還能讓孩子練習爬行,其實若單純讓孩子在地上爬,會顯得單調無聊,可能沒多久孩子就不想玩.另外,大人也可以陪著孩子競賽,例如:以牆壁為目的地,先將乒乓球吹到牆壁即是贏家,如此會讓孩子喜歡競賽,而在這過程爸媽也可讓孩子體會挫折. GO>4追泡泡爸媽可以吹泡泡讓孩子追,孩子在追的過程可能會出現「跳」或「墊腳」等動作.而且,這運動的優點是當泡泡沒有了,孩子會自己回來尋求,此時可以讓他學習開口說話,像是「泡泡」、「吹」、「媽媽吹」等字眼,家長才進行吹泡泡. GO>5跳躍跳躍動作必須兩腳同時離地,若孩子不曾練習,會因為腳離地而感到害怕.因此,張旭鎧治療師建議:「可以準備一顆汽球並將其綁在天花板,或由爸媽拿在手上,大約是孩子墊腳尖可以拿到的高度,讓孩子練習墊腳尖拍球.」慢慢也再將汽球拿越拿越高,請他屈膝微蹲,進行跳躍的預備姿勢,再要他跳高,並讓孩子練習越跳越高.藉由運動讓孩子學習,自然而然就會做出跳躍動作. 另外,也可讓孩子練習往上拍球,由於汽球下墜的速度緩慢,給予緩衝時間,當汽球被拍走了,孩子會趕緊跑過去再拍,增加跑步的動機與樂趣. GO>6三輪車騎三輪車的運動很適合2~3歲孩子.王秀靖技術長指出:「通常兩2歲以前可能是用腳踩地來移動車子,經過練習,2~3歲多可以騎得很好.」 GO>7探索公園對於2歲半~3歲的幼兒,家長可以讓他練習攀爬、學習手腳並用.王秀靖技術長建議爸媽可以帶孩子去住家附近的公園探索環境,不過她表示:「每個公園的設備不盡相同,可以帶孩子多去附近不同的公園看看.原則上,孩子1歲以後就可以帶他去公園玩,也許他還不懂得怎麼玩,但可以讓他先觀察.」 溫馨提醒 別讓孩子自己玩當孩子活動時,爸媽應在旁觀察孩子,千萬別覺得他自己玩就好,畢竟他的肢體平衡與肌肉協調尚未發展成熟,容易發生意外,爸媽應適時給予協助與提醒,張旭鎧治療師解釋:「爸媽應一同陪伴所有遊戲,陪伴不見得要參與.」可以用口語方式鼓勵孩子「拍到球了,好棒」、「剛把球放好的方式,我很喜歡」等,給他一些鼓勵的語言,讓孩子知道爸媽在陪他、也讓他更有動機參與. 幫孩子擦汗或更換衣服當爸媽觀察到孩子累了,或是他大量流汗,應幫他擦汗、更換衣服、補充水分,甚至注意保暖.而且,孩子玩遊戲的方法不會一成不變,可能會創造出其它玩法,因此,父母應適時的改變環境,注意安全性. 讓孩子動得開心另外,讓孩子快樂的活動、快樂的玩,而不是跟孩子說:「這是運動,要好好的做.」當孩子有樂趣、喜歡玩,他會願意配合,因此,應營造快樂的元素,例如:遊戲環境,或播放輕鬆的音樂、以及父母口頭鼓勵孩子等,都會讓孩子很快樂的遊戲、活動. 肢體出現不對勁,先觀察當爸媽觀察到孩子的肢體或動作有異常情況,張旭鎧治療師建議:「先觀察,如果覺得不對勁,則就醫檢查確認.」原則上,可以看小兒、復健科等來檢查孩子的狀況是否正常,並根據醫師的建議來改善,再行觀察一週、兩週、甚至一個月,再覆診檢查. 選擇適合的鞋孩子活動時,鞋子的選擇很重要,王秀靖技術長表示:「如果孩子走路還不是很穩,應準備包覆性佳的鞋子保護他的腳步.像有些涼鞋雖然會發出「啾啾」聲吸引孩子,但此時不建議讓他穿.」盡可能選擇穩定、包覆性佳的孩子.另外,偶爾也可以讓孩子赤腳,可讓他練習足弓的抓地力,再者,赤腳有時候比一雙不適合的鞋子更好.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爸媽可善用<兒童健康手冊>,對照手冊裡寶寶每階段的發展來檢視孩子,原則上,孩子到了每個階段有出現這些能力,代表發展正常. 父母的陪伴無可取代父母多跟孩子玩、和孩子互動,除了能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他的情感表達也會比其他孩子好,張旭鎧治療師指出:「許多研究都發現孩子跟父母的情感依附是最親密的,爺爺奶奶、甚至保母皆無法取代,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回到家盡量陪孩子玩、陪他活動,助於孩子正面、積極的人格發展.」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 現任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台灣兒童潛能發展 協會秘書長、台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先天及代謝疾 病關懷之友協會監事. 本文來自張旭鎧職能治療師部落格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