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如何照護新生寶寶的皮膚?寶寶又吐奶了,如何分辨溢奶與嘔吐?當寶寶鼻塞、呼吸有雜音,該如何處理?孩子的發展落後了嗎?寶寶偏食、挑食併發營養不良怎麼辦?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發燒、傷風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玫瑰疹、川崎病、肚臍炎、胃食道逆流、軟喉症、兒童餵食困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孩子遇到問題時,總在第一時間急得像熱鍋的螞蟻,上網找資料,又不知正確信有多高....沒關係,翻翻<華人育兒百科>,看百位長庚小兒醫師怎麼說! 強烈陣容: 書中不僅囊括新生兒日常照顧,甚至將年段延伸到0-6歲的幼兒,……,這種全方位的寫作視角與內容周延度,都已經超越了BenjaminSpock那本書.──李明亮(前衛生署署長) 欣見這本<華人育兒百科>的出版,實為一部兼具實用與專業性的重量級育兒百科全書,值得成為每個家庭所必備的案頭書.──邱文達(前衛生福利部部長) 國內首部結合世界潮流及華人育兒習慣的百科全書.這本書讓所有為人父母及對兒童健康有興趣者,能有正確的觀念,對於培育秀下一代,可說貢獻良多.──楊定一 作者: 長庚兒科精英醫療團隊,與國立大學幼教、保健領域學者專家等,共100位醫師與學者專家合著. 審閱者: 周怡宏(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吳佑佑(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美涓(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林瑞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醫師)邱政洵(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趙舜卿(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胃腸科科主任)周育如(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鄭鴻衛(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專職教師) 作者自敘: 總策畫╱林奏延(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現職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長庚大學醫學系兒科特聘教授 當了四十年的小兒科醫師,每天與小朋友為伍,心思情緒也全放在這些孩子身上,內心經常會因著小朋友們生病、痛苦而感到不捨與難過,但更多時候,看到他們經過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下,重新恢復健康,再度綻放天真、無邪、沒有心機的笑容,那時湧上心頭的欣慰與莫名的感動,常讓我覺得「能當小兒科醫師,真是上天給的福分」,人生至樂,莫此為甚! 小女懷第一胎時,經常就懷孕及育兒的問題,到書店尋找答案,要不然就是上網查閱資料.但我發現坊間育兒書籍,不是流於片段瑣碎,就是日本、美國出版的翻譯之作,自然不一定符合國情所需.而經網路所查得的資料,雖然即時又豐富,卻有部分觀念不正確,特別是家長之間的交流討論,有時更是以訛傳訛.目前網路傳播效力無遠弗屆,為了不讓錯誤的觀念一再流傳,危害到國家民族下一代的教養,乃興起編寫一本<華人育兒百科>的念頭. 當有此初步構思後,承蒙周怡宏、林瑞瑩、趙舜卿、吳佑佑等醫師的協助歷經多次討論,審慎訂下本書之架構及章節名稱,並決定本書的範圍界定在0~6歲之間.之後,再邀請林口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科、新生兒科、兒童相關科別之醫師、藥師、兒科護理長督導、心理師、復健師、營養師等百位作者共同參與;對於嬰兒4個月大或6個月大時,開始餵食副食品之看法,國際間之專業團體意見分歧,也特別商請兒科醫學會李秉穎祕書長闡述學會的看法;另外,也邀請台北體育大學鄭鴻衛教授協助兒童運動部分的撰寫、新竹教育大學周育如教授主筆育兒與教養部分,這兩部分都是兒科醫師比較生疏的領域,兩位專家都在短期內完稿,萬分感謝! 本書的特點是,內容的撰寫除了參考最新的世界潮流外,更著重台灣本土的資料及華人的育兒習慣,力求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編寫過程中,個人除了不時提供給各位專家一些初步意見外,也忍痛節略了不少珍貴篇幅,很感謝大家都包容我所做的修正.最後完稿階段,再蒙黃美涓院長、邱政洵部長、林瑞瑩主任、趙舜卿主任、周怡宏院長、吳佑佑院長之大力協助做最後的審閱工作,以使內容更為精確,對於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仍撥暇於限期內完成,亦致上最大謝忱.本文為摘錄,全文請見<華人育兒百科> 兒科醫師給父母的一封信: 各位親愛的家長們,您好: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這一句話,除了您們自己之外,最能體會的就是我們兒科醫師了.孩子們生病,哪怕只是一點點發燒、輕微的精神倦怠或是食慾減退,都會引起父母們莫大的焦慮.因此,身為兒科醫師的我們,除了肩負「孩子健康的守護者」的使命,盡心盡力為生病的孩子們診治外,也希望能成為您與孩子的好朋友,從旁幫助您了解預防孩子疾病的方法,並促進孩子身心的正常成長發育. 對兒科醫師來說,「視病猶親」絕對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熱忱.為小朋友診治疾病時,我們會把每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兒女與孫子來看待,以尋求最適當的醫療方式,但是同時,為了我們國家社會的下一代,我們也要懇請身為家長的您做好以下這些功課: 充實保健知識以身作則,養成孩子有益身心的生活習慣讓孩子養成良好用眼習慣孩子要定期接受預防接種 孩子要定期接受成長、發育的評估及營養諮詢隨時都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學會正確、有組織地敘述孩子的病史固定找一位能傾聽病史,仔細檢查的兒科醫師善用3C產品錄影或錄音(視頻或音頻)家長想要做檢查或治療藥物時,可以坦率的和醫師討論,但最後也要尊重醫師的專業決定遵從醫囑服藥回診 「神醫」,只存在於小說與戲劇中!醫生的醫術再高明,都不是神,也不能代替您承擔疾病的後果.孩子生病了,選擇一位鼎鼎大名的醫師,排很久的隊、看診兩分鐘,不如選擇一位有醫德的醫師,能好好幫小朋友詳細檢查,跟您解釋、討論.最後建議您,充實保健常識、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善於與醫師溝通、繼續回診追蹤,才是讓孩子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您與孩子的好夥伴<華人育兒百科>兒科醫師團隊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