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夫婦,被朋友問到,為何不再生育時,多半的回答都可能是負擔太重,教育費高昂...,這理由讓上一代的祖父母很難理解,"教育費為什麼會這麼高?!"國民義務教育不是已經由原來的六年延長到九年了嗎?甚至還計畫要到12年,何來"教育費高?" 當然現代父母的煩惱,也不是沒有道理,多年來有個廣告詞"不要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句話讓天下父母都傷透了腦筋,該去哪裡補習?去上甚麼才藝?甚至孩子還包著尿步時就送去"尿布班",接受語文,數學訓練,一切為得都是要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點! 這些觀念和做法,先不討論對或錯,但是就六歲以內,學齡前兒童是否應該給予課程或學業壓力,放棄原始式的"快樂童年",藉由遊戲及生活中來學習紀律和倫理,到了學校後,再接受正式課程的議題,就應好好考慮了! 最近一期的"發展心理學期刊"(DevelopmentalPsychology)刊登一篇研究報告,提出了對美、加、英三國36000個學齡前的兒童,在校成績的觀察,成績好的學生,似乎與他們在幼稚園時期的表現有關,這一來,讓鼓吹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業者大肆利用,宣稱及早教育是在為未來成功奠定基礎,不少家長也因而心動.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這研究的重要執行者GregDuncan教授都說:幼稚園時的表現,不全靠數學和識字多少來定論,不少的表現評量是經由遊戲及自然學習的結果. 孩童心理學專家也研究發現,六歲前孩子並不適合灌輸過多的知識,否則很容易有不快樂的學習經驗,反而使日後不易成為"終生學習者",因為任何成功者,一定都是"終生學習者".六歲前的孩童,學習的重點應放在,如何與人相處、尊重他人,並培養持續力和學習思考為主. 台灣中研院的朱敬一教授也曾著書"給青年學子的信"中,提到不要對"起跑線上"的輸贏而在意,不斷的要學習,經由失敗中再修正,才是真正重要的態度. 個人在11月2日的部落格中"大頭智商高?",一文也提到,重複學習和努力不斷練習的重要,金魚非常美,可惜只有3秒鐘的記憶能力,而人類是18秒,但卻能利用重複學習來儲存記憶.掌握靈活的生活態度,就能適應大環境,人類在這近「兩萬世代」的生存演化時間中,使大腦的"前葉"增大了,才會有我們現代人的腦容量和智慧. 所以不要怕輸在起跑點,只要肯努力,永遠不嫌晚.最怕的是持續力不足,不會自我檢討,只會找藉口和理由,來掩飾自己的不努力.一定要打敗"自己"的惰性與缺點,才會真正有所成就. 尹長生醫師 現任:康寧醫療財團法人康寧醫院副院長、國防醫學院兼任教授.經歷: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婦產科心身醫學會理事長.本文由尹長生醫師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