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暗號」是什麼呢?這是媽媽和孩子之間,類似手語的肢體語言.「再見」就是一種常見的動作暗號,只要做出揮揮手的動作,不需言語,雙方就能了解意思.此外,雙手合十、稍微低下頭,就代表「我要開動了」,也是日本常見的.如此這般,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使用手勢與語言搭配、類似手語的動作來進行溝通.本篇要介紹的就是「利用「動作暗號」,和還不會說話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妙招. 我在教育現場工作超過三十年,發現目前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點,似乎較過去略晚了些.以往,大部分的孩子會在1歲半~2歲左右開口說「媽媽」、「不要」等單字,但最近到2歲還完全沒開口說話的,似乎有增加傾向. 當然,開口說話也是個體差異很大的項目,發育快的話,約滿1歲就能表達,發育晚的孩子,可能到3歲才會說.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不一定與智力表現有直接關係.不過,孩子不說話,容易造成溝通無法順利進行的狀況,進而增加媽媽育兒的負擔.例如,因為不會說「要尿尿」而尿褲子,結果讓媽媽生氣…….若能藉「動作暗號」促進親子溝通,這種惡性循環就會慢慢減少.我認為,親子間使用「動作暗號」,對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來說,是最佳的溝通方式.因此,我要分享一些能在育兒中活用的「動作暗號」. 也許會有人質疑:孩子會不會因為一直使用「動作暗號」,導致開口說話的時間比預期的晚呢.這是不需要擔心的.雖然孩子在開口說話之後,還會繼續使用這些動作,但並不會有只使用動作而不開口的狀況.再說,親子之間若有效溝通,更能促使孩子開口說話.因此,請放心並積極地活用「動作暗號」,提升親子間的溝通效果吧! ※「動作暗號」在日本嬰兒手語協會也稱為「嬰兒手語」(BabySign),市面上亦有出版相關書籍.由於像「再見」這樣的手勢,是沿襲至今、眾所皆知的動作,所以在此我稱為「動作暗號」,並作為其中一種妙招,介紹給各位家長. 成功育兒的金鑰匙 請在每天的生活中,重覆教寶寶看懂「動作暗號」除了肢體動作之外,也需要同時以聲音傳達意思請拉住孩子的手,並以眼神告訴他「要這樣做喔」「結束了」的手語,能應用在許多的場合上 52個啟發學習的育兒妙招 作者:祖川泰治 1950年生於日本德島市.慶應大學畢業後,從事業務相關工作12年.34歲時,為繼承父親所創之「祖川幼兒教育中心」而返鄉.因教育對他而言完全陌生,故35歲時,進入鳴門教育大學就讀幼兒教育相關課程,由學習幼教基礎與實習中,體驗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由新手父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