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夜裡,沐娘聽見沐爹和沐爺的對話,對話的內容沐娘並沒細聽,但我知道沐爺當時像跳針一樣,重複問沐爹同一個問題,然後沐爹重複回答沐爺一樣的答案.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面對孩子的問題,要怎麼給答案? 先前有部感人的短片,也有類似的情景,短片中老父親重複問兒子"那是什麼?",兒子沒有耐性回了4次"一隻麻雀"後大發雷霆.後來老父親拿出日記,讓兒子知道,他小的時候重複問了爸爸21次那是什麼,而爸爸有耐性的回他21次.由此可知,如果孩子重複問我們同樣的問題,我們至少要回答22次.(唉啊!誰用菜丟我.)其實沐娘先是佩服沐爹很有耐性,一直地、重複地回答沐爺一樣的問題.但忽然念頭一轉,思考著,假如影片中的老父親,當他兒子問了21次同樣問題,每次他給孩子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那會是什麼狀況.會這麼想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被問問題的角色是沐娘,當沐爺重複問我同一個問題時,沐娘不會每次都給一樣的答案.(因為沐娘是善變的雙子座,我就雙重人格壓~~~!) 沐爺相對起同齡的孩子,稍晚些會說話,大約是在1歲8個月之後才開始開口.這點當時沐娘是有稍稍擔心了一下.某天,沐爹開車載著我們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當時並肩行駛著一台水泥攪拌車,沐娘看見沐爺盯著車子看,就開始跟沐爺說明:水泥攪拌車後面的圓桶裝了很多水泥,要不停地轉動,讓水泥不停地攪拌,免得水泥凝固,所以叫做水泥攪拌車…….我嘰哩呱啦地解釋完後,沐爺就煞有其事地複誦了"水泥攪拌車"5個子.沐娘當時嚇了一跳,不怎麼開口講話的沐爺竟然一次就說了5個字的名詞.從沐爺身上我看見,當他對一個名詞越是清楚,越是理解,他就越能說出口.從那時起,沐娘就很喜歡跟沐爺做說明和解釋. 孩子腦中詞彙的資料庫累積越多,他就越能跟其他人溝通.要提升詞彙的資料庫,親子共讀是個好方法.但就算沒有親子共讀,孩子依然會有辦法學習更多的字詞.問"為什麼"就是另一種方式.不過當問10個為什麼可以得到10種不同的相關語,相對起和當問10個為什麼只能得到1個答案時,那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度就有了差別了. 但是"回答一樣的答案"跟"回答不同的答案",這兩種回應方式又代表兩種不同意義.一個是答案的絕對性,像是11=2之類的定理;一個是對事物的不同觀點和看法,像是雞是鳥類,也是食物.所以沐娘並不覺得回答的方式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覺得該怎麼回答一個問題應該要經過思考.畢竟迂迴的去解釋11不是等於2的可能性,會讓幼齡的孩子錯亂.但在孩子重複提問的狀況下,給不同的觀點和答案,會是一個有趣的方式. 孩子會問的問題,有很多種.有的是只有一個答案的問題,還有很多種答案的問題.另外,還有一種是爸媽不想回答的問題.孩子滿常會問些沒辦法回答的問題.尤其是在父母們在為了生活打拼、為了家庭忙碌了一整天之後,很多問題都會變成"爸媽不想回答的問題".但是再怎麼累,都不要說出你不想從孩子口中聽到的話,像是:你很煩內!吵死了!之類的情緒性字眼.畢竟,當哪天孩子對著自己說"你很煩",那會是一件多麼令人失望的事情.在我們家,不想回答的問題,它的答案就是:Iloveyou!(請參閱:沐爺的教育-快問我為什麼 )這樣當沐爺不想回答問題時,他給我們的答案就是:Iloveyou! 孩子就像鏡子,反映出家長的樣子.所以沐娘選了一張沐爺小時候跟爸爸的背影合照當文章首圖,因為照片裡的沐爺跟沐爹走著一樣的方向、一樣的腳步.回答問題的方法沒有唯一解,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們面對問題的方式,就會是他們面對問題的模式.原文聯結:http://se1462000.pixnet.net/blog/post/206108884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e1462000/?ref=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