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宜蓁 2015-08 only 參加共學團對全職奶爸陳廷宇來說,不單純是「替小孩找玩伴」的功能性意義而已,最深刻的收穫是他從奶爸孤單心情中破繭而出,體會教養的寬廣與自由. 圖片來源:陳廷宇提供 炎炎暑假的某個週五中午,二十五組親子聚集在大佳河濱公園九號水門旁沙坑區,一群學前小小孩不畏烈日赤腳奮力挖沙,兩頰曬得紅通通,還有剛學會走路的幾個小baby拿噴水罐朝空中噴水,霎時帶來一陣清涼與笑聲,家長們圍坐在一旁遮蔭處野餐墊上聊天,他們是最近兩年在台灣各地很夯、「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北區其中一團的聚會現場. 在全是紅花(媽媽)的團體中,很容易發現一片綠葉(爸爸),他是三十七歲的全職奶爸陳廷宇,與他三歲半的女兒兔寶.兔寶一歲半就來共學團了,她正與大她一歲的好友小小魚玩拉繩遊戲,偶爾她會跑回爸爸這邊喝水、拿pushbike(滑步車)來騎,爸爸也自在的與其他媽媽聊天. 過去,獨自帶孩子備感壓力 但在參加共學團之前,陳廷宇單打獨鬥的奶爸生活用「慘」字形容絕對中肯.社工出身的他為了勝任奶爸工作做足內外準備,去上保母課、也跟在媒體界工作的太太取得共識,但奶爸畢竟打不進媽媽圈,新手爸爸照顧寶寶難上手,離開工作頓失生活目標,與所有朋友漸失聯繫,長輩親戚長期質疑的壓力,甚至公園一個路人無心說一句:「寶寶好小隻、好輕喔!」都能讓他自尊心中箭. 真有這麼嚴重嗎?兔寶快一歲時,他察覺自己像鄉土劇裡演的全職媽媽,巴著剛下班老公說一堆對方沒興趣的柴米油鹽,太太卻淡淡回應:「我上了一天班,可以讓我休息嗎?」那晚他大崩潰,第一次抱著太太痛哭,夫妻開誠布公長談,重新整隊向前.為了不要被動接收許多外來「好心」的教養建議而變得更焦慮,太太主動幫忙找了街頭路跑團跟共學團給陳廷宇參考,初衷是想幫兔寶找玩伴、幫爸爸找朋友. 喜歡交朋友的兔寶從前聽到公園玩伴的媽媽說:「要回家了喔,跟兔寶byebye!」就會哭,她知道「再見」代表玩伴會「不見」,現在跟爸爸參加固定的團體,路跑團大人們的善意與熱情讓兔寶愈來愈不怕生,共學團裡她最愛跟小小魚黏在一起、像姊妹般親密. 「大腳小腳共學團」更特別的是倡導「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的教養信念,在進團這關就篩選了一批願意為孩子付出、理念相近的家長.平常共學聚會小孩半野放狀態玩耍,立即好處是團體一起分攤照顧責任,家長也互相交流教養心得,若有媽媽提出婆媳相處困難時,大家會彼此打氣鼓勵,也提供意見跟方法. 現在,放鬆有自信的養孩子 「在這裡我會提醒自己要給兔寶多一點自主空間,練習跟她溝通,尊重她的選擇、但也告訴她每個選擇必有代價,我也至少一週有十個小時學會不發脾氣,」以前陳廷宇會擔心兔寶太瘦、太矮又太愛生氣,後來他發現,與其在各種流派的教養書上苦尋對策,不如來共學團看看混齡、各自在不同發展階段小孩,許多莫名擔憂會釋懷放下,接受兔寶就是個平凡的孩子. 然而陳廷宇也說,剛進共學團他經歷了半年的焦慮期,因為「不打不罵」這一套確實不容易做到,當他在家處罰兔寶的當下,「我不是好父母」的罪惡感充滿內心.當初以為共學團是個可以免除外人好心建議的教養避風港,沒想到在同質性這麼高的團體中他才發現,自己的教養觀根本從未站穩過. 陳廷宇曾在「盡全力融入團體做到完全不打不罵」跟「我根本做不到」之間擺蕩,後來他吸收了部分團體信念,但非全然拋棄自己,加上自我觀察與反思,融合出一套屬於陳廷宇的教養觀,「這個社會有太多人在告訴我們「怎樣才叫好父母」,未經反思消化就回應會更慌亂.」 八月兔寶就要上幼兒園、離開共學團,陳廷宇很感謝共學團的陪伴跟刺激碰撞,他知道未來還有許多擔心不完的事會接續而來,但是他現在會告訴自己不去跟別人比,看見自己的改變跟孩子小小的進步最重要,當內心又有不確定時記得回扣初衷,「我想教養的路就不會「走鐘」(偏離)太多.」 延伸閱讀: 什麼!女主外男主內,丈夫出軌機率大孩子長期關節紅腫痛並非成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