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賓靜蓀 2015-08only 老師、博士生⋯⋯到廚師,莊祖宜的父母一直是最堅定的啦啦隊.因為身為知名聲樂家的母親范宇文,也同樣在32歲那年放下一切,勇敢追夢……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很多人是透過YouTube上的做菜短片,認識莊祖宜.她在上海自家廚房、自行製作的六十八部<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烹飪短片,讓做菜變得很家常、很隨性. 不像一般精緻美食節目強調美味、養生、品味,莊祖宜短片中「她家廚房規格跟我家差不多、她小孩也跑來跑去在後面叫媽媽」的業餘感,以及「有什麼食材就做什麼菜」,大大降低了做菜的門檻.她最希望的,就是「大家從回歸廚房開始,好好過生活.」 放棄博士學位,進入廚藝學校 做菜,成為莊祖宜安頓身心的方式.過去八年,她跟著美國外交官夫婿越洋搬了六次家,孕育了兩個孩子.但她人生最大、最令人驚嘆的轉折,應該是從人類學家轉為廚師的那個歷程. 三十二歲那年,她放棄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的博士學位.「那時對學術研究有點疲乏,又接到幾封申請獎學金的拒絕信,」一向順遂的莊祖宜沮喪的覺得「自己好像是社會的寄生蟲」. 她知道未來跨國遷徙會是生命常態,「拿到博士學位,必須在一個地方慢慢累積,但我可能只在一個陌生的國家當媽媽,」她衡量.「不如去學那總讓我快樂又釋放壓力的做菜,」她進了廚藝學校,甚至進入香港頂級餐廳的廚房實習. 這個罕見的決定獲得父母的全力支持.三十二歲,彷彿是莊家母女追尋自己的一個生命關卡.莊祖宜的媽媽、知名聲樂家范宇文,也在那個年紀放手去追夢. 從小就展露唱歌天分的范宇文,因為父親堅持女孩應該當老師而無法受到應有的栽培.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為了學鋼琴,范宇文當了十年的幼稚園老師,為了練聲樂,她只好參加合唱團. 范宇文終於保送進台灣師範大學學聲樂時,已經二十八歲,莊祖宜剛滿月.三十二歲又獲得到義大利米蘭深造的機會,但卻必須面對「一家人分處四地」的兩難揪心:四歲的莊祖宜放保母家,八歲的姊姊住外婆家,工程師爸爸則外派沙烏地阿拉伯,「我六歲前,幾乎沒有跟家人在一起,」莊祖宜回憶. 范宇文知道追尋自我的歷程很辛苦,一定要有強烈動機,因此從來不會逼迫兩姊妹走音樂的路,也支持姊妹倆的任何生涯決定.莊祖宜經歷出唱片當歌手、當國中老師、出國念人類學、又放棄博士學位各種抉擇,媽媽都支持.姊姊莊祖欣遠嫁德國小鎮,也開始正式學習聲樂,媽媽還是支持,「因為她知道,要的擋不住,不要的怎麼逼也沒辦法,」這成為莊家的教養原則. 爸媽鼓勵我去看廣大世界 成長過程中,爸媽都一直在拚事業.莊祖宜記得幼稚園在電視上看媽媽主持節目;再大一點去國父紀念館聽她表演,她就是最漂亮、唱得最好的女主角,女兒上台獻花,「很崇拜媽媽,以她為榮.」 莊祖宜早早學會獨立和自律.九歲時就敢一個人進餐廳,點一份咖哩套餐,邊吃邊看書消磨時間;沒上才藝班,連英文都是國一才開始學.她的功課愈來愈好,但爸媽從不在乎成績.「爸媽給的純粹就是身教,做事要認真做好,而且世界很大,千萬不要做井底蛙,」莊祖宜說.因此她和姊姊有一種焦慮感,一直想外跑,學更多新東西. 人類學的訓練培養適應力,也開啟她看世界的角度.「這門學科就是要你融入不適應的環境、甚至不舒適的地方,要能夠生存,」莊祖宜分析.要自己迅速適應一個新環境,也變成她的價值觀. 她又對不同語言、不同文化有極大的好奇.除了英文,在大學期間學習法文,留美期間和法國室友溝通全用法文,練到聽、說、讀、寫都沒問題.去年,為了先生派駐印尼,她又成為美國國務院外派人員語言課上,唯一的一位家眷.密集學了六個月,她的印尼文也達到可以向媒體做簡報的水準. 莊祖宜對做菜的熱情,對世界各地食材的獨到見解,讓作家張大春主動邀約她上廣播節目.在每兩週一次的「張大春泡新聞」中,莊祖宜不只「談」做菜,還談做菜後的思考,例如一種菜色、食材、節令、工序,甚至解釋菜名後面的知識以及趣味.主持了十六年廣播節目的張大春觀察,「她闡述事情思考過,而且用字精準,沒有一句廢話.」這樣的特質,來自「她的學院背景,而且那是一種教養,」張大春的欣賞溢於言表. 家是一種安定的力量,莊祖宜有很深的留戀,只要能下廚做菜,就有家的印記和味道.她連旅行時都可以把旅館變成家,「只要插了花、去市集買菜回來下廚,甚至洗碗、掃地,到哪裡都可以經營出一個舒服的家,只要全家人開心的在一起,到處都可以是家,」莊祖宜說. 陪媽媽領取三十五年前的證書 年紀愈長,莊祖宜愈能體會母親當年的心,她和姊姊送給母親的禮物也愈來愈特別. 那時,范宇文兩年結束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的學業,因思念女兒丈夫匆匆回台,來不及領取畢業證書.去年,透過友人安排,莊祖宜和姊姊陪同母親,前往米蘭領取這張睽違三十五年的畢業文憑,讓范宇文感動得「老淚縱橫」. 今年七月,莊祖宜和姊姊同時出書,並同時回到台北,為媽媽慶祝七十大壽.過去她用西菜的方式思考中菜,未來想用英文有系統的介紹、翻譯中菜.她希望更多人透過在家做菜、一天至少一餐在家吃飯,創造出更多溫暖、充滿愛的家的記憶. 延伸閱讀: 呂秋遠:冷暴力,重傷卻沒傷口鄧惠文:不要待在讓你委屈的地方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