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的小女兒茹茹滿九個月了,看著寶貝從翻身到會爬,心裡總覺得很欣慰,但是最近茹茹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整天在家來爬來爬去,讓婕希覺得越來越累.下班回家也總會聽到公婆抱怨茹茹太調皮,到處爬高爬低,尤其喜歡爬到桌子底下,讓老人家無法把她抱出來,然後聽著茹茹在桌下「咯咯咯」笑著,彷彿竊喜與爺爺奶奶的捉迷藏得勝了! 婕希原本以為公婆年紀大了,所以比較無法耐著性子帶寶寶,但是每天晚上幫茹茹洗完澡,以為全家可以靜下來休息,茹茹又開始到處爬,拿著玩具敲來敲去,吵到公婆都考慮讓他們搬出去住.記得茹茹從出生開始睡眠時間就比較少,每天都幾乎在舞動手腳,到了會翻身的時候也幾乎把翻身當運動,因此不是撞到嬰兒床護欄,就是差點從彈簧床上摔下去.現在會爬了,還是一樣動個不停,這該不會就是所謂的「過動兒」吧!? 其實「好動」並不等於「過動」,對於一歲前的寶寶而言,能夠充分的「動」,將來才有能力可以好好的「靜」.這是由於寶寶從出生開始,就要面對環境中的各種刺激,並且讓身體能夠適應環境.出生時,寶寶的眼睛會咕嚕咕嚕地轉動觀看四周環境,大約一個月後,寶寶的手腳就開始揮舞了,這可不是寶寶調皮,而是他們在做「自主訓練」.寶寶提升肌肉力量的第一步,除了要能夠使肌肉支撐骨骼重量,還要能抵抗地心引力向上舉起,當這些力量都可以靈活運用後,才有機會發展翻身、坐姿,及爬行的動作.面對寶寶這樣的狀況,只能建議爸爸媽媽要多加小心,但是又不能因為過度保護而制止寶寶探索環境、刺激感覺神經的機會,影響寶寶的發展! 可不可以讓好動的寶寶靜一靜呢?其實只要讓寶寶得到足夠的刺激,寶寶自然會滿足地穩定下來.可是該怎麼給刺激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抱抱寶寶,不論直立著抱、或是橫躺著抱,只要保護頸部、支撐臀部,讓寶寶處於安全的姿勢,帶著寶寶到處走走,或者跟他說說話,都比讓寶寶躺在嬰兒床上的刺激來的多. 抱寶寶到底能給他獲得什麼刺激及幫助呢?寶寶躺在我們的懷裡,不僅能感覺到皮膚的觸感與溫度,關節的壓力,當寶寶看到媽媽慈祥的笑容、聽到媽媽溫柔的語句,這些感覺都會讓寶寶覺得溫馨、有安全感,這就是親子關係建立的第一步! 然而孩子會不會變成過動兒,與寶寶的前庭覺息息相關!前庭覺負責人體對位置改變的感覺,讓我們能夠感覺跌倒及身體移動.臨床發現,如果寶寶的活動量不足,或是被限制活動,在會行走以後,不僅常讓大人追不上,而且會不知道危險,容易跌倒或撞到.因此建議爸媽,除了平時在家裡抱起孩子輕輕搖擺外,只要孩子抵抗力允許,就應該帶孩子到戶外走走! 不論孩子是坐嬰兒車或是大人抱著,都應該讓他面向行進方向,這不只提供孩子更多視覺刺激,誘發視覺能力的發展,更可以讓大腦將眼睛看到的訊息與前庭感覺到的訊息有效整合,幫助寶寶感覺系統的整合發展,建立空間概念.當孩子會爬、會走的時候,讓寶寶多接觸草地、沙灘等不同材質的觸覺刺激,當孩子能夠接受這些觸覺刺激,將來的情緒穩定度也會比較高.另一方面,孩子抓起草或沙的行為,也可以幫助寶寶訓練手部的精細動作並練習控制移動速度與方向,讓大腦能夠更有效率地得到想要的前庭刺激及身體控制能力的訓練. 當您還在擔心孩子是否過動、或者考慮該讓孩子上什麼課程,其實給予孩子足夠的營養、多抱抱孩子,假日多帶他出去走走,就不用擔心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比別人慢了!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現任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台灣兒童潛能發展 協會秘書長、台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先天及代謝疾 病關懷之友協會監事.本文來自張旭鎧職能治療師部落格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