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則新聞,某家百貨公司主辦兒童繪畫比賽,以消費者的發票作為評比選票,一位家長動員親朋去消費換得許多選票,小孩卻落選,他一狀告百貨公司詐欺. 孩子參加比賽原本是件好事,從小我們便鼓勵女兒們參加比賽.因為比賽與課程無關,沒有什麼壓力,可以藉由準備的過程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動機,因此,志在參加,不在得標.而且我會特別提醒自己,就算結果很好,也不要獎賞或讚美她們,因為獎賞和讚美代表重視結果,會扭曲她們的學習動機. 曾經連續幾年跟女兒去參觀科展得獎作品;看完真嚇一跳,台灣中小學生的科學水準這麼高? 後來才知道,原來讀高中或考大學的推甄名額,會看學生的課外表現來加分,結果家長想盡辦法鼓勵孩子參加比賽,連帶著補習班或家教也應運而生,好比科展也有「職業槍手」個別輔導.其實不要說科展,連平常的作業,有多少是家長幫忙捉刀代筆的?恐怕老師也都心知肚明. 這種被大人「強力指導」下的學習,完全失去科學素養裡最重要的好奇心,以及科學能力培養最關鍵的探索過程. 「探索」是懷抱著某種好奇、某種想法,然後尋找答案,重要的是失敗、錯誤,在不斷嘗試中獲得的體會與自信.相較於此,我們的孩子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好成績,所以背誦答案與快速答題變成我們主要的學習方式.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都了解,資訊時代之後,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因此重要性也降低了,在現今的全球化競爭中,創造力與想像力反而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們只重結果,如果參加比賽的目的性太強,付出的代價便是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此文發表於商周專欄 李偉文醫師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著作:「教養可以這麼浪漫」、「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等書.本文來自李偉文部落格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