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知道何時是排卵期?這是許多女性朋友有的疑惑,尤其在準備懷孕的朋友,刻意算了排卵期,卻總是無法順利受孕,參不透其中原因,有很多是像我在文章「好孕不到,您是否抓錯排卵日?」裡說的,可能排卵期抓錯時間了.因此這篇文章主要要教大家怎麼初步判斷自己的排卵期,剛開始在準備懷孕的朋友,可以先用這些方法簡單判斷. 方法一:觀察排卵分泌物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只要觀察就好. 在排卵期時受荷爾蒙的影響,女性陰道會分泌排卵分泌物,這種黏液狀分泌物的特徵為半透明、無臭、無味,就像蛋清一樣,如果用手指去沾取,可以發現呈現拉絲狀,不容易拉斷,非常容易辨認. 不過門診也發現多數女性並沒有去留意過這種變化,在我說明後,恍然表示,對耶~好像有這回事! 觀察時機要訣1.排卵分泌物一般在排卵日的前面兩三天就會開始分泌,在分泌物最大量時通常最接近排卵日.2.月經週期是標準28天的女性:可在月經週期第10天時開始觀察(月經來的第一天是週期的第一天),排卵功能正常的約在週期的第12~16天可觀察到.3.月經規則但週期較長的女性:例如35~40天才來一次月經,可在預計下次經期來臨的日期往前推14~16天時,開始密切注意有無出現排卵分泌物.4.月經不規則的女性:週期有時短有時長,若是這種狀況,只能從經期乾淨後就開始多多觀察有無出現排卵分泌物.這類女性朋友,多數有排卵功能障礙,建議就醫找出原因,以免耽誤懷孕計畫. 方法二:排卵試紙法積極嘗試懷孕的女性,很多都有用過排卵試紙,不過有很多都對試紙的量測結果感到困惑不解,反而對於到底何時才排卵感到混淆.首先,先來了解一下試紙量測的原理.排卵試紙量測的是尿液裡LH(黃體刺激素)的含量,女性接近排卵期時,會有短暫大量分泌LH的時候,在LH激增後的24~48小時就會排卵,因此可以藉由試紙量測到LH預測排卵即將發生.下圖即為女性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黃色曲線是LH,在週期的第13天濃度大量激增,達到高峰,接著隔天就發生排卵. 使用排卵試紙要領1.因為LH高峰只有很短暫的時間,在接近排卵期時要連續每天量測,否則很容易錯過.2.經期規則的女性可以在預計下次月經日往前回推16~18天開始量測,經期不規則的女性就比較麻煩了,需要花費大量排卵試紙施測,才可能量得到.3. 排卵試紙出現兩條線時,不代表就是排卵,T線的深度若比C線淺,是陰性或弱陽性,需注意每天盡量同一時間施測,看T線是否逐漸加深,等待強陽(T線的顏色等於或大於C線)出現.4.排卵試紙出現強陽時,也就是LH高峰出現了,排卵會在24~48小時發生.這時可改4~8小時施測一次,比較能抓到強陽轉弱陽的時間,此時正在發生排卵,受孕機率最高.5.常見的問題是,沒有提前使用排卵試紙,結果量到兩條線弱陽性,一直在等待強陽出現,卻沒等到,因而錯過同房時間.這是因為量到的時間已過LH高峰,卻以為是在高峰之前.6.同房時間建議:在量到強陽性時,當天與隔天行房,多半能遇到排卵時間.若要解決第5點的問題,就是只要看到弱陽就採每隔一日行房的方式,還是能有機會中獎,只是有些女性永遠只測到弱陽,這樣務必就醫診斷是否有排卵問題. 方法三:基礎體溫量測法基礎體溫量測是一個方便容易施行的方法,只要作息正常的女性,都可藉由每天測量基礎體溫來得知月經週期各個階段的情形,並由體溫的變化預測排卵時間. 基礎體溫的三個溫度階段1.從月經來的第一天,卵泡即開始發育,為排卵做準備,此時在體溫表上是低溫期.2.若卵子成熟,有正常排卵,在體溫表上會有一個排卵前的低溫,之後溫度開始攀升,此即為排卵期.通常排卵日是在溫度開始升高的第一日.此時把握時間行房,受孕機會很高.3.排卵之後,溫度升高達0.3度的溫度差,且連續三天以上,就可稱為高溫期.只要到達高溫期,都已經過排卵期了,同房受孕的機會就不高了. 由下圖可看到上述所說的低溫期、排卵期,與高溫期. 由基礎體溫上抓排卵日,一般會以量測2~3個週期後來做預測,所以自行量測的女性朋友們,可以看之前量測大約都在週期的第幾天開始溫度上升,將此預估為排卵日,行房則可從排卵日前兩天開始,到溫度達高溫即停止.我門診調理不孕症,大多會要求患者配合量測基礎體溫,從基礎體溫表可以得知許多資訊,如排卵功能、黃體功能,門診我會勾選同房時間,患者也不會為了何時做功課而傷透腦筋. 總結這三個方法簡單方便,積極準備懷孕的女性可以同時結合三個方法綜合判斷排卵日,其中基礎體溫不只可以知道排卵情形,從中還可獲得許多其他資訊,可用來得知卵巢功能等,對於想懷孕的朋友,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想知道更多懷孕知識,快加入「懷孕媽咪知識團」>>https://goo.gl/KBrwYC 葉濡端醫師現任:嘉品中醫診所院長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碩士、教育部部定講師、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專任講師、義大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專長:不孕治療、產後調理、乳腺問題、妊娠安胎、婦科疾病,兒童過敏及成長發育中醫師兼兩寶媽,喜歡分享婦女及育兒健康資訊~本文由葉濡端醫師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