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孩子青春期學會當母親 夏綠蒂今年十六歲,她是我的女兒.這本書,是我和夏綠蒂,一起修練愛情功課的故事.這不是一本指導父母,該如面對孩子談戀愛的教戰守則.而是分享一個從只知給孩子 提供物質享受,卻不被孩子信任的母親;如何在喪失了職場的總經理光環後,決定脫離以工作為主的邏輯循環,走入家庭和工作平衡的覺悟旅程.就在這樣旅程中,我遇上熱衷談戀愛,少女情懷總是詩的夏綠蒂. 在職場,晚輩稱呼我為「丁媽」,但我先生姓夏;在日常生活中,有個小女生直呼我「丁雯靜」,但我是她媽!朋友們總是羨慕我和兩個孩子無所不談的親子關係.每當我們出門時,我跟她們的確就像朋友般自在相處、毫無拘束,尊卑高牆存似乎不存在. 我的大女兒夏綠蒂今年十六歲.她是這樣跟朋友介紹她的媽:「我媽是我的朋友、心靈導師、戀愛顧問、健身教練,還有逛街吃美食的好伴侶.」姊妹情誼般的母女情感與互動,也許令人稱羨,實際上並非從天而降. 我並非什麼教養專家,更不是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學者.我只是一位兩個女兒的母親.嚴格來說,我是在孩子進入叛逆期之際,才正式真正學習如何當一個「母親」的母親.在那之前,我全心投入工作,盡情衝刺事業.反正家裡有人擔著. 孩子小時候是老公當全職奶爸看顧著.上小學後,公公每天到家裡幫忙燒飯照料.我可說是全無後顧之憂,專心當女強人,好好掙錢為家庭經濟做出貢獻,就算是盡了本分.我理直氣壯,也義無返顧的當一個工作狂.我當時認為,家裡的活,只要有一個人做即可.那麼多人一起分擔,就工作分配上而言,是不怎麼有效率的. 如今回想,這種想法確實自私,甚且惡劣.我完完全全把孩子的陪伴和教養,當作一份活來看待.只要有人執行就好,不一定要非我不可.我徹底忽視了孩子是有靈魂的,忘記家庭需要溫度依存,無法假手於人、置若罔聞,必須同心協力經營.我這麼自以為是了很長一段時間. 養小孩的「養」,不是飼養,是養而教育,是教而養之啊!我是個嚲懶之人.說難聽一點,我就只想當一個「方便媽媽」.好比泡麵,平日不派上用場,偶爾熱水沖開,迅速熱騰騰上桌,香味四溢誘惑孩子.囫圇填飽他們所謂的母愛,既沒營養,也不甚用心,還厚顏的問小孩:好不好吃啊? 說得好聽一點呢,我是犧牲家庭共處時光,一心一意給予孩子優渥的生活品質,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讓他們擁有最好的一切,堪稱偉大又有能力的新時代女性典範.我甚至認為,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特質,就是要學會及早「放手」,而不是隨侍在側.讓他們及早學會打點自己,享有自由獨立自主,父母也少了負擔樂得輕鬆,簡直兩全其美!多麼有效率,多麼有成就感,不是嗎? 我常想,上一代的父母,不正是把我們扔在一旁,任由我們自己在摸索中長大?沒有太多依賴,沒有過多呵護,沒有特別寶貝.在無父母過度看守的環境下成長,我活得健康堅強,而且人格健全堅固. 再者,我推崇「身教」重於「言教」.我的父母為了家計總是賣命的工作,養成我奮鬥不懈的人格特質與人生信念.我深信,作為母親的我這般努力工作,即是樹立良好榜樣,從而潛移默化根植孩子心中,他們將來,應該不致於變成好吃懶做之徒吧?殊不知,我個人的自我感覺良好和現實真實狀況,有一段萬里長城的距離. 孩子們看到在家的媽媽,通常是身心疲憊的母親形象.她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喝紅酒,就是在睡覺.一有精神就埋首寫稿、閱讀、低頭滑手機發臉書狀態.偶爾興致來時,才會陪孩子聊聊天 不過,孩子不一定領情. 記得老二蕎安在小三時,曾經以「家人在家做什麼?」為題作畫.那張圖的內容是: 爸爸在廚房煮飯、姊姊在書房畫畫、她本人在客廳玩貓,而媽媽則在臥房裡睡覺.小孩是誠實的,蕎安描繪著實精準. 那時候的我,經常在公司加班或剪片到深夜,回家後就倒頭大睡.我們的親子對談,多半是言不及義、官腔場面話的內容.來來去去都是問問學校如何、功課如何、老師如何,以及同學如何.自己問得敷衍塘塞,孩子自然也就隨便應付.虧我還是個擅長深度訪談的媒體工作者、歷史紀錄片的製作人!但,我也只是問一個心安,聊表母愛關懷.反正該做的,我這個當媽的都做了,並沒愧對孩子、虧欠家庭.至於做得確不確實,我並不是很在意. 光從表面上來看,外人總會誤以為,我們的親子關係很好.因為我給孩子絕對的自由,從不強迫她們去做不喜歡的事,即使不愛念書,成績擺爛也無所謂.只要她們健康快樂的,按照個人意志發展自我,那就足堪告慰.這不是盡顯洋派開放,瀟灑新潮的模範母親作風嗎? 夏綠蒂很不愛念書.甚至,她是教育體制裡頭的失控姊.我深知,學校填鴨式教導的知識與技能,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身上.適合板書教育和練習測驗的孩子,成績自然好;偏向圖像思考的孩子,這種僵化的教學與測量方法,自然導致成效不彰、興致索然的結果,並不代表孩子的智商較低,或是斷然判定他們即是能力差勁. 我的想法固然通情達理,亦可說開明前衛.可是,我並沒有真正花時間,了解和引導大女兒夏綠蒂.她不是一般尋常的孩子,她對現有教育體制充滿狐疑、對抗,以及不適應.我雖知悉,卻始終自我安慰,僅以「教育體系有問題,孩子將來自有出路」,合理化我一路以來無暇關心的缺席. 孩子和我的互動,看起來親近如朋友.實情是,她們沒大沒小、不知分寸,經常上演失控暴走.她們會選擇性的跟我聊天談心,更多心中的小祕密,其實並不願與我分享.愛情的事兒,想當然,絕對不會向我傾吐半句. 我以「提早讓孩子獨立」為由,告訴自己「放手」是正確無誤的做法.是我長期曲解了「放手」的定義而不自知,以為自由發揮,放著不管,就是「放手」.總覺得讓孩子的「腦袋」自由,比什麼都重要,以為自由就是放任.結果,導致孩子宛如脫韁野馬,抓也抓不住,管也管不著,實在有心無力.好強如我,壓根不願意承認:我是個失職的母親.我熱愛歷史紀錄片工作勝於一切,賦予工作無限使命感,並且扛著「歷史」的旗幟,把自己搞得很偉大似的.我深信不疑,既然要做大事,就得付出犧牲家庭的代價.說穿了,相對於孩子,事業成就感和鎂光燈的照射,才是我更有把握的事情.所以,我一再跟自己說,教養孩子的事,真的不需要我出手.我一直呈現這種半逃避的心理狀態,跟孩子漸行漸遠. 我丁雯靜這麼一個樂觀且充滿自信的媽,終於開始嘗到擔心的滋味.我能夠如此坦白的檢視自己,完全拜自己經營的紀錄片公司關門大吉所賜.當我的人生不再需要打卡,我不需要向出資者報告運營狀況,沒有員工要管理,忽然間我變成超悠閒的工作者.我終於有時間重新檢視工作和家庭,重新審視真實的自我. 經過沈澱和反思,我問自己,「頭銜」代表什麼?要「頭銜」做什麼?如果沒有「頭銜」,我是否就無所作為?一連串的自我提問,我終於想通了,「頭銜」對於我已經不具意義.我就是我,我此世永遠不變的角色,就是孩子的母親,母親的孩子,家庭才是我要耕耘的天地,我要尋找的生命價值.在靈魂的旅程中,現在的我也不是我,我就只是個軀殼,就只是個代號,就只是靈魂旅程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之一,即是「母親」. 我曾經為收入不穩定而憂心過.但我很清楚,如果我再投入職場,很快我又會忘卻家庭.我將永遠在工作裡循環,孩子失序的狀態只會更加惡化.在穩定收入和家庭價值之間,我選擇家庭第一,工作其次的排序.我意識到,家庭和工作一樣需要經營,而且絲毫不能懈怠.於是我徹底拋棄頭銜,回歸家庭,做一位自由工作者.我最大的心願是協助孩子開啟他們的心智,也讓孩子協助我找到我靈魂的歸所.我想要從孩子的身上,看到更多的彼此.除了幫助孩子的心靈成長,同樣也幫助自己突破. 在人們總喜愛追求優質典範的年代,「如何做一位成功的虎媽」、「教養出名校的孩子」,這種用金錢、用最好的社會資源,極致打造孩子的模式,讓不少父母稱羨不已.全華人社會虎媽滿天飛,從懷上孩子那一刻起,虎媽的競賽時程表就已經密密麻麻的寫下來,她們用盡心思和方法製造孩子的學習履歷,一張張獎狀,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一個個比賽,為的是將孩子送進名校做準備. 我不願意批評虎媽,我也曾有虎媽模樣.如果我在年輕時沒有進入職場,而是全職做一位家庭主婦,我不敢保證自己不會是虎媽俱樂部的一員.我沒有成為驚人的虎媽.說得具體一點,我連基本款的媽都當不好,遑論要當什麼虎媽?不過,也許正因我不是一位稱職的母親,沒有當媽的姿態和框架,我才比較容易進入深刻的覺醒之路. 以前我只要談到孩子的狀態,總喜歡說:「沒辦法,我家的孩子就是這樣.」我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其實我正在不斷的宣告放棄改變現狀,因為自己常說「沒辦法」.然而,真的是「沒辦法嗎」?後來我有意識的改掉這種說話習慣.當我分析孩子的狀態時,我現在會說:「好的,我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對,一定會找到辦法和出路的.」果然事情就會出現轉機,很多狀態也就迎刃而解. 我想,應該有不少父母親和我一樣,想要扭轉家庭氣氛,想要改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但他們沒有下定足夠的勇氣,沒有方法可循.我必須說,我無意成為任何人的典範,也沒有資格成為典範,但我願意分享真實的家庭故事.我期待這樣的故事,能夠讓人們有所啟發,進而激盪出每個人找尋對自己家庭最有效的方法.只要父母願意「改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典範. 當我人生從職場移轉到家庭時,恰巧遇上了大女兒夏綠蒂的青春叛逆期.我以夏綠蒂真實的愛情功課為藍本,將現代父母親對孩子談戀愛的真實反應,孩子戀愛會遇到的種種狀態,透過真實的故事分享,反省自己的態度,也教導女兒在愛情中,學習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別人的愛情選擇,並學習在熱戀中,保持真我,不迷失自己,還有學會分手功課. 我不再執著於自己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提供者.我向孩子坦承:「你媽不再是總經理,為了工作室的經營,在拍片初期,不能領太多錢.」孩子必須走出溫室,必須知道,家庭經濟狀態不如從前.我們人窮志不窮.媽媽和工作室夥伴們依舊做對歷史、社會有意義的事.我從不為錢愁容滿面,我樂觀積極的生活,我讓孩子背負起共同撐起家的責任. 家的經營要靠彼此,我們都是成員.二〇一四年,我失去了穩定的收入,卻換來家人無價的情感聯繫.就在那段失意的日子裡,我贏回了孩子的心,並且成為她們的「戀愛教母」. 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親愛的夏綠蒂>作者: 丁雯靜這不是一本指導父母該如面對孩子談戀愛的教戰守則,而是分享一位失敗透頂的母親,如何從只知給孩子提供物質享受,卻不被孩子信任的母親;如何在喪失去職場的光環後,決定脫離以工作為主的循環,追求家庭與工作平衡的覺悟旅程. ﹝字畝文化;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