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阿嬤疼愛孫天經地義,只是有時這份疼愛,卻也讓不少爸媽感到困擾. 常聽老公阿包醫生說,在門診屢次遇到家長詢問,如何改變長輩的育兒觀念,如何讓長輩接受新的育兒方法(可參考:阿嬤帶孫的11道陰影-兩代教養觀念大對抗). 在網站上也看見很多年輕世代父母們,教養上不知如何堅持原則又不得罪長輩,有時候難免困惑,難道自己努力看書、查資料,真的錯了嗎?而老人家的心聲卻是,我那麼愛孫,那麼盡心帶孫,就像當年把你們帶大,難道我有錯嗎? 跟長輩溝通的困難點兩代愛小孩的心,都沒有錯.只是在隔代教養日益普遍的情形下,父母與長輩(阿公阿嬤)間育兒的觀念差異及衝突必然會發生.隨著時代轉變,育兒知識也會更新,但多數長輩通常較難跟進.30多年前,或許他們曾認真閱讀當時的育兒書籍,也很努力照顧自己的小孩;當年的作法,隨時間累積成為一種信念,造成現在很難接受顛覆過去的新知識及方法,常看不慣現在年輕人,養小孩都照書養、照網路養,不相信他們多年的經驗.於是晚輩跟長輩溝通時,困難點常在於很容易造成他們的認知失調,或自我價值感低落,也就是說,「你嫌我不對,那我以前是怎麼把你養大的?」、「我很久以前還當過幼兒園老師耶!我也是有育兒專業的…而且再怎麼說我吃過的鹽也比你吃過的米多…」、「我以前當過保姆耶!」.我們否定他們當年的做法,就如同否定他們當年養育我們所付出的努力,這對所有當過父母的人而言,情感上必然受傷.他們希望自己過去努力累積的經驗能夠傳承給你,因為這也會帶給他們被需要的感覺,即使你不見得想接受.這也許如同,他們若拿出30年前保存良好的衣服想送你穿,「現在不是流行復古嗎?」,你卻覺得即使復古,穿起來卻有種很難描述的不合時宜.可是,卻無法回應一句「謝謝!這份好意我心領了!」 化解兩代衝突的溝通方法究竟新世代父母要如何化解與長輩的衝突,找尋兩代育兒方法的平衡點?也許理解他們為何疼愛孫(請參考:阿嬤的寵物孫),他們為何渴望傳承、害怕被質疑後,以下做法是可以努力的方向:1. 對長輩的感謝與肯定請常掛嘴邊其實走一趟傳統市場,聽一些阿嬤們聊天,可能會發現忙著帶孫(甚至背著孫買菜)的阿嬤,十個有九個在抱怨,另一個說身體有問題,過幾天可能得去醫院.照顧小孩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年輕的父母都會覺得累了,更遑論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不少阿嬤們常感嘆:「我們以前也都自己帶小孩…現在看他們年輕人那麼辛苦,才幫忙帶孫,無效(台語)啦…孝親費沒多少…也沒有感謝的心,還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他們覺得非常辛苦,但又是發自內心愛孫,也是愛自己小孩,才扛下重擔.所以新世代父母,如果長輩在育兒上幫忙很多,無論觀念、作法我們滿不滿意,常感謝及肯定阿公阿嬤的付出是必要的.育兒常常是很寂寞的,甚至孤軍奮戰,長時間費心傷神,常會讓照顧者覺得自己的努力被視作理所當然,內心或多或少會有些不平衡.所以,讓他們實際感受到常被感謝及被尊重,即使理念不同也別針鋒相對,才有機會為後續的溝通鋪一條較好走的路. 2. 用柔性的態度分享新觀念別想硬碰硬急著改變上一代的觀念.老人家的思考模式逐漸有「功能固著」的現象,對於新觀念、新方法的接受度較低,他們喜歡用過去習慣的方式來處事、照顧小孩,所以別期待他們一下子就能吸收育兒新知.如果長輩已學會上網,或使用智慧型手機,就試著與他們分享一些育兒短文、電子報;若長輩是不嘗試新科技產品的人,可邀請他們一起去參與一些育兒講座,增加接觸新知識的機會 .平常帶小孩去兒科門診時也可邀長輩陪伴,諮詢醫師關於小孩健康及發展的注意事項;「借別人的嘴說自己想說的話」亦是不錯的技巧,若身邊親朋好友在育兒上的新觀念、新方法,實施效果很不錯,就以他們為例,多多與長輩分享.其實,很多想法都須在兩代良性互動的基礎下,讓新觀念隨時間潛移默化,進而改變過去的認知和習慣,這往往並非一蹴可幾的. 3. 用不傷人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教養主導權疼孫也許是阿公阿嬤的權利,而管教,父母責無旁貸,且雙親態度須一致.若因工作或其他因素讓孩子隔代教養,可評估孩子生活習慣、身心發展各方面的表現,若長輩的作法讓我們放心,那真的是育兒之路非常珍貴的幫手.其實,也有走在時代尖端,不斷追求新知的長輩,他們為了帶孫甚至去上課,接受育嬰訓練課程,也上網查資料、詢問專家等等,甚至比有些父母更加認真,非常令人感動.但父母對隔代教養若不放心,仍須適時拿回育兒主導權,別表現出「否定」、「嫌棄」的態度,可用「不希望長輩太累」為理由,漸漸將教養重任移轉到自己手中,或尋找理念接近的保姆、托育機構協助育兒工作. 無法妥協的部分父母該把關阿公阿嬤對孩子的無私疼愛,就跟當年他們愛我們一樣,只是可能還多了一種「寵物模式」.我們不能否定在滿滿的愛下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有時卻很難拿捏「愛」和「害」的分界,且教養從不是件簡單的事,除了要顧及孩子的健康,還需留意品格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的培養.從孩子出生到學齡前,是成長的第一個關鍵期.蒙特梭利曾說生命最重要的時期就在生命初期,從出生到六歲這個期間.這段時期孩子會出現「吸收性心智」,深深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與塑造.知名親子教養作家彭菊仙曾在「開啟孩子天賦,0~6歲自我學習關鍵期」一文中提過以下的故事:曾經,有一位出生後就給阿公阿嬤帶的孩子,每次被接回台北就不時來一句國罵.媽媽趕緊跟長輩們溝通.但是阿公阿嬤卻辯解,帶孩子很辛苦,他們不可能教他罵髒話!當然,阿公不可能刻意教孩子飆髒話,但也許不經意的髒話,卻影響了小孩.六歲以下的孩子就像一塊海綿,所處的環境正如液體,無論海綿浸潤在純水、髒水、黑水、白水中,最後都會原汁原味的吸收,跟著變色、變味!朋友本與長輩同住,但因教養觀念的嚴重差異,後來夫妻討論後找理由在外租屋,將帶孩子的主導權回歸父母;也有人發現隔代教養下孩子被寵上天,長輩總在小孩面前讓父母當壞人,爸媽教規矩,阿公阿嬤破壞原則,委婉勸說無效後,折衷作法是父母為孩子找尋一間可信任的幼兒園,至少白天的時間讓有經驗的老師教導,晚上則是爸媽擔起教養重任. 兩代教養觀念差異是必然,我們可以努力溝通、技巧性的減少、化解衝突,盡可能找尋兩代育兒方法的平衡點.但孩子的成長是條單行道,爸媽們需慎重思考、討論,隔代教養下哪些部份是雖不完美,但能妥協或之後再慢慢調整的,但哪些部份則是自己「目前」就該堅持及主導的,例如:關於孩子身心健康、品格教育上會造成嚴重影響的事,確實掌握育兒上最重要、最在乎的事項,日後才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