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敏盛綜合醫院兒童發展中心張釗倫諮商心理師人生沒有情緒,是什麼樣的生活呀?情緒是點綴生活,情緒是豐富生活.情緒太多不好,太少也不好.你覺得情緒是什麼?除了喜怒哀樂你還想到什麼情緒?沮喪、挫折、失落、憂鬱、焦慮、緊張、尷尬⋯這些用詞會出現你與孩子的互動中嗎?如果沒有語言,孩子的情緒表現是不是就真的很難懂?「別哭了!你不說,我怎麼會知道你要幹嘛!」對!「你要幹嘛?」這才是重點.用學術一點的說法,情緒是為了滿足某些需求的方法或表現,而產生的一種行為表現.舉個例子:新生兒哭了,你會直接聯想到「他餓了」、「他醒了」或者「他病了」,然後,你就會嘗試滿足他的需求,像是給他喝奶、抱一抱、量量體溫⋯等.有趣的是,你當時可能問的是「你怎麼了?」而不是「你要幹嘛?」.是的,面對新生兒,就算你問了他也不會回答.而今,卻好像少了耐心,也少了溫暖.我想這個落差,是因為您提高了對孩子的期待,而他卻無法滿足你的期待.家長說:「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挫折,不要只是會哭.」我可以理解家長的關心與擔心,大家都想知道怎麼改善孩子的情緒,我們總希望孩子能說說自己怎麼了,來安撫我們著急的心.但是,改善情緒表現要有正確的方向,要有具體的目標,還要目標能合情合理.做對的事,用對的方法.有些家長著急起來,會喝止孩子要他們閉嘴:「再讓我聽到聲音試試看!」.有時候,這樣的喝止有短暫的效果;有時候,反作用力道更強,哭更大聲、更久.其實,最直接的情緒引導是「正確的示範」.想想,當您以猙獰的表情加上大聲喝斥要孩子別哭了,您期待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學會情緒控制?還是,情緒發洩?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們更加知道環境影響孩子的重要性.情緒環境也是如此,孩子身旁周遭的人,都可能是孩子的情緒模仿對象.千萬別低估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如果您期待,孩子不要只是會哭而已,您可能需要好好安撫自己的情緒,好好用孩子聽得懂的語句,溫柔而堅定的讓孩子知道,他得告訴你怎麼了.而這一切都有個前提,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到複雜語句,能夠較為完整描述事件.孩子至少得要有五歲以上的語言能力.「我的孩子脾氣暴跳如雷,我可以怎麼辦?」我的建議是,先安撫孩子.如果安撫無效,那就冷處理.安撫,是為了讓孩子的情緒得到暫時緩解,讓孩子能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例如,您可以溫柔而堅定的詢問:「怎麼了?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是的,溫柔而堅定.溫柔是視線交集,語調輕柔;堅定是表情和悅,態度肯定.正確的傳達出,您真的想知道他遭遇什麼事情這麼生氣的訊息.冷處理,是指您已經溫柔而堅定的安撫了,而孩子依然故我.您可以讓孩子知道他情緒宣洩完後,您仍然願意聽他說怎麼了.這段期間,您可能需要安撫自己的情緒,您可以去上個洗手間或喝口水,轉換一下安撫失敗的挫折情緒.冷處理的目的,是避免孩子有錯誤的連結,認為這樣的表現可以滿足到需求.換句話說,孩子得在有正確的行為表現下,需求才有滿足的可能性.孩子的狀況千百種,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生氣,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哭泣.再處理過程中,也沒有什麼是絕對有效的方法,要引導孩子的情緒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傾聽更需要正確的示範.所以,家長或照顧者本身的情緒控管能力不是很好,我建議家長或照顧者要先照顧好自己,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員,先從管理好自我的情緒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