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骨骼如同正在迅速成長的樹苗般,任何不正常的外力,都會造成生長方向改變,倘若不及時導正,經年累月,終將導致樹幹歪斜、結構性異常.哪些錯誤姿勢會導致孩子骨骼出狀況,一起來談談!根據調查,1000位元學齡兒童中有將近8成的小朋友伴隨身體姿勢不佳的問題,其中有36%是輕微姿勢不良、37%是明顯姿勢錯誤與協調力不佳,另有16%則已有姿勢不良情況.因此,家長會發現孩子老是無法抬頭挺胸好好站直,而是聳肩、腹凸;平常走沒幾分鐘就喊腳酸、走不動;坐著寫字時總是歪一邊,高低肩明顯等情況發生,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脊椎側彎等不可逆的疾病.姿勢不良造成的問題,常非驟然發生,而是從小就以錯誤姿態養成,若想要孩子擁有強健骨骼、良好體態,如何避免錯誤姿勢便很重要.而何時開始注意孩子姿勢正確與否,專家提醒,要從孩子開始學坐、學站開始,就該小心謹慎.孩童時期的不良姿勢可能會影響孩子將來外觀以及成年出現骨關節疼痛等問題,也可能影響成長後的心理狀態與生活品質,因此及早發現孩童的姿勢問題刻不容緩.孩童下肢骨骼發展有所謂的「鐘擺現象」,從呱呱落地到六七歲左右,腿型會出現變化,這些都是正常的.一般而言,胎兒在母體內,因子宮形狀導致嬰兒出生後下肢容易形成O型腿,會發現嬰兒雙腳靠攏時,膝蓋無法靠近,產生類似O型的形狀;隨著年紀增長至兩歲左右,雙腿會漸漸變直;而兩歲後到四歲時,膝蓋會稍微外翻而讓腿呈現X型腿,將孩子膝蓋靠攏時,明顯看出雙腳無法靠近,產生類似X型的形狀.隨年紀增長腿型會漸漸變直,因此孩童若在上述年齡內出現腿型「鐘擺現象」變化時,都算正常,僅是發育過程之一,家長無須過於擔心.除非較為嚴重或有特殊疾病,可能需要就醫請教或諮詢相關專業人員,經由專業判斷孩童是否有骨骼發展問題,否則時間到了便會自然恢復. W型跪坐姿,又叫鴨子坐網路上有許多文章告誡父母,不該讓孩子采W型跪坐姿,不然恐會導致孩子脊椎前凸,造成發育遲緩.每個孩童在某一時間都會呈現W型跪坐姿,此坐姿是嬰兒從四肢跪姿爬行階段,過渡至自行坐立的必須階段,是孩子發展階段裡可接受的坐姿.追究其發生原因,最主要是因孩子肌肉張力發育未完全所致.當孩童肌肉張力低,軀幹力量不足時,必須利用W型坐姿,以髖關節卡住、韌帶拉緊方式讓坐姿穩定.此外,正在學步的孩童,在玩耍中為求便利,爬一爬、走一走後,自然就坐成W型坐姿.W型坐姿非萬惡姿勢,但也僅能短時間以此姿態坐著,如果孩子長時間以這姿勢坐太久,就骨骼發育面來看,的確易使大腿骨過度內轉,導致髖關節脫位,膝關節也隨之內轉,很容易造成關節發生脫位、脫臼.雖無相關文獻研究證實W型跪坐姿有害,但國外有專家說,如果孩子一整天都呈現W型坐姿,沒有更換姿勢,會導致孩子髖外展肌、股後肌群、內轉肌和跟腱承受極大壓力,導致孩子形成X型腿,或變成內八、外八,但若有適時改變姿勢,影響就不大.因此,爸媽無須看到孩子這樣坐就緊張,而是應該放鬆心情,提醒孩子改變坐姿,或幫他矯正坐姿;也可開始尋找適合孩子高度的板凳,讓他採用正確坐姿,減少出現W型坐姿的機會,問題自然解決.需要擔心的是,當發現孩子只能用W型跪坐姿,應該考慮是否有大腿內側肌肉過緊的問題.臨床上曾遇過沒有患疾卻只能以W型跪坐姿的孩子,因為大腿內側肌肉緊繃,無法盤腿坐,這是因為肌肉不平衡導致.此外,若孩子不斷以W型坐姿,也需衡量孩子本身平衡能力.因W型跪坐姿的底面積較盤腿坐大得多,穩定性相對較好,如果孩子一直采W型跪坐姿態,這類小朋友通常平衡力差,或全身肌肉張力低,使得他必須靠底面積大的方式坐著不倒.而肌肉張力不足和平衡力不夠的狀況,則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檢查診斷,確定問題到底在哪.是肌肉發育不完全?發展時的過渡期?或是否有疾病造成?父母需保持「就診不代表孩子有問題,而是確認該如何讓他健康成長發育」的正確觀念.他說,如果是肌肉發育不完全,可經由訓練做改善.專業物理治療師會依據孩子所缺乏的肌肉,或哪個動作表現差,配合他的發展,以遊戲的方式循循誘導,讓孩童在玩樂時就能鍛煉缺乏的肌肉力量.如果是大腿內側肌肉緊繃,會使腿部往內縮,小朋友的雙腳會不自覺夾緊走路.這時候可在地板放置一顆枕頭,讓孩子雙腳打開走路,不但能訓練內側肌肉,訓練過程中因有障礙物,小朋友會覺得有趣.除了盤坐,也能讓孩子試試一腳往後彎、一腳往前盤的坐姿,能確保玩耍的姿勢是順暢的.而在訓練上,可讓孩子學習幼兒體操,讓他多爬行、多翻滾,或嘗試多元化運動,強化軀幹力量,也能以此開發大腦. 挺著肚子站,不要以為孩子裝可愛!挺肚子站立最常發生在滿一歲後,開始站立、學走的幼童身上.這時候的孩子髖關節、軀幹肌肉和神經發展未完全,因此會用腰椎、骨盆的韌帶拉緊,讓身體能直立,此時肚子重心往前,產生凸肚子站的現象.此姿勢藉由骨盆前傾,讓腰椎被牽制住,達到站姿穩定的結果,因周遭肌肉無須用力,是一個相對輕鬆的站姿.可是僅靠骨骼互相卡住,而肌肉卻沒有出力協助,只要一有外力碰撞,便很容易失去平衡跌倒.而經常凸肚子站的孩子,通常是肌肉張力不足.適當的肌肉張力,可使肌肉有效率地出力,因能吸收和分擔身體重量,還能夠保護骨骼,讓骨骼健康發展.研究發現脊椎側彎發生在女性的機率高於男性,這是因為女孩肌肉張力先天就較男性低所導致.孩童的成長發育應順其自然,該翻身、爬行、站立、走路都須依循孩子本身發展,但現今有許多父母為了趕進度,揠苗助長,急於訓練孩子站立、走路,讓其在軀幹關節發育未完全時就給予壓力,進而影響發育.建議父母多觀察孩子,當小朋友試著手扶著桌面站立,並開始想放手走動,但卻明顯有挺肚子狀況,請不要鼓勵孩子站和走,而是多誘導他進行地板遊戲.因骨骼會依據施力方式而生長,錯誤的施力,可能會誘使骨骼生長失當.如何得知孩子是否已經適合站立、走動?可從側邊檢視孩子腿部、腰椎、臀部,是否成一直線,沒有奇怪的凹陷、前傾問題;而正面則看膝關節處,是否有力量不足的反曲,造成凹陷點.肌肉張力低的幼童,肌耐力通常也不足,就算可暫時性直立站,但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有挺肚子站姿出現,這是為了可讓自己站得更久的方式.如果肌肉張力不足,骨骼沒有良好的保護機制,孩子容易發生骨骼歪斜、脊椎歪斜、脊椎側彎、下背痛等種種問題.若孩子有挺肚子站情況,在3歲之前都無須太過擔心,因為孩子仍在發育中,而且正處於探索階段,姿勢不斷變化,也不會長時間挺肚子站,影響層面有限,看到提醒一下即可,再多一些訓練,讓孩子可以站久些.要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肌肉張力,最重要的是訓練核心肌群,而最簡單的方式是仰臥起坐,讓孩子平躺、上身撐起,停留5秒後放鬆,每天進行3至5次.無須整個坐起,做一半撐著即可,媽媽可將手擺放孩子的肚子,確認他腹部有用力.也可進行瑜珈動作的蛇式,臥姿平躺後,將上身撐起、趴著,如有看電視習慣的孩子,可一邊做一邊看,增加他的運動動力.還可延伸另個遊戲,是讓孩子趴在床邊,上半身在床外,讓孩子撐起上半身,也能收到運動效果.當孩子聽得懂指令後,就不需要刻意訓練孩子肌肉力量,而是藉由姿勢調整,讓他能正確站立不挺肚.可以找一面落地鏡,讓孩子以側身正確站姿站立,畫一個輪廓,再將其他部分用黑膠布貼起,之後,與孩子一同玩遊戲,讓孩子練習控制自己站在輪廓中,好玩又可矯正姿勢.而如何知道孩子是否肌力不足?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如果孩子整身看起來、摸起來,胖胖軟軟肉肉的,通常肌肉張力偏低;反之,雖然胖卻肌肉結實,就無此問題. 翹腳或是縮腳坐,是問題?還是好玩?翹腳或縮腳坐通常發生於學齡孩童,這兩個姿勢均發生於椅子上,明顯可見的是,與正確坐姿相比,翹腳和縮著坐因身體與椅面的接觸面積小,壓力相對大,又集中于臀部單點,容易造成屁股發酸的狀況.但幼童會縮著坐通常是因為有趣好玩,不會久坐,無須過於擔心.反而是翹腳坐成習慣,影響更為深遠,此一動作,等於是有半邊臀部不在椅子上,只有單邊髖骨下方與椅面做接觸,導致身體重心偏向某一邊,再加上身體往前挪,背部也沒有緊貼椅背,無法分擔增加在脊椎的重量.對孩子而言,翹腳還存在其他隱性危機.當幼童的血管、肌肉還在發展時,若不斷讓一隻腿受另一隻腳壓迫,恐造成足部血液迴圈變差,進而影響血管、肌肉發育.而翹起的那只腳因髖關節懸空和腿部外側肌肉過度拉扯,可能導致關節沒有卡在該卡的位置,造成錯位;另外令人擔心的是,翹腳時因骨盆轉動,為了保持平衡,身體也會跟著轉動變成側彎,換言之,翹腳瞬間造成骨盆錯位、脊椎側彎.小朋友就像張白紙,之所以會翹腳,完全是學習大人坐姿所致.尤其當孩子處於學習力最強的時刻(一歲半到兩歲半),開始模仿大人的一切,拿爸爸的公事包、穿媽媽高跟鞋等,學會大人樣就覺得好玩有成就感.但如果真的翹腳成習慣,反而不利健康與成長.家長務必修正自己的坐姿,改正翹腳壞習慣;如看到孩子翹腳了,除了隨時耳提面命,提醒他修正姿勢,並購買適合高度的椅子,讓雙腳可以平貼地上.正確坐姿是背部一定要靠著椅背、膝蓋成90度彎曲,並且膝蓋與椅子可保留5公分左右的距離,不必緊貼坐椅,雙腳一定要平放於地板.而且每坐30至40分鐘就要起來活動一下,避免肌肉疲乏無法維持正確姿態,再以翹腳做為代償.除了習慣改正外,翹腳是軀幹不穩定導致,藉由臀部肌肉力量訓練,多少也能減少翹腳的可能性,如多做攀爬的動作,最好是攀岩運動,強化大腿、臀部肌肉,穩定骨盆.可在家中準備一雙矯正鞋,利用室內鞋黏貼魔鬼氈,而平常常坐的椅子下方則鋪上墊子,在足底正確平貼地面的位置也黏上魔鬼沾,只要以正確姿勢坐下後,雙腳便會黏貼在墊子上,只要一想翹腳,就會有明顯撕裂聲提醒.張旭鎧職能治療師現任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台灣兒童潛能發展 協會秘書長、台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先天及代謝疾 病關懷之友協會監事.本文由張旭鎧老師授權轉載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