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對於親職教育都有心學習,然而有時候,覺得費盡心力了,卻仍猜不準孩子的心,或者看到孩子的狀況了,卻沒有其他訊息可以參考、解讀.由於雲門「生活律動」是一種「透過身體來學習」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孩子的學習知能、情緒、身體狀態,都透過肢體語言,一覽無遺,所以當孩子有時候耍脾氣、鬧彆扭、焦燥敏感的時候,雲門老師常是爸爸媽媽和小朋友之間「肢體語言的翻譯員」. 「每個孩子都是小可愛,」雲門夏光如老師說,她最常向家長釋疑的,包括以下七種狀況:1、為什麼活潑好動的孩子,到教室後卻總是頭低低的,挑眼看人?那是因為他對環境感到陌生,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讓他逐漸產生安全感.對環境感到陌生,孩子最常表現的肢體語言是含胸、低頭、咬著下嘴唇,雙手捏著衣角,但眼神會一直四處打量,如果被注視著,他的頭會更低,眼神迴避,直到慢慢信賴對方為止.2、為什麼孩子摀著耳朵,尖聲哭叫?對於不習慣的聲響(例如大鼓),孩子很自然以哭來表達,或者以尖叫,企圖壓過陌生的聲音.這時若鼓勵孩子:「你也來試試!」他多半願意輕輕試試看(帶著保護自我的姿態).另一種狀況,孩子掩耳大喊「太吵了」,表現出煩躁不安,而眼神卻看著大人,或去干涉音源,這種反應可能來自模仿大人,家中太安靜,或學校老師怕吵,孩子這時的心意,在於獲取認同和注意.3、為什麼孩子願意參加靜態的單元,動態單元時卻不願參加?有些聰明又敏感的孩子,害怕碰撞,不習慣與他人身體接觸,他自己的動作總顯得小心翼翼,緩慢、微小秀氣,「先觀察」是他在團體中採取的策略,直到哪一天他覺得動一動、碰到人,並不會那麼可怕時,就能自然融入了.4、為什麼孩子喜歡衝撞別人,動作總是大剌剌的?孩子天生充滿活力,但有時遭到過多的管束,來到舞蹈教室時,他會先觀察瞄頭,如果發現這個環境並不處處制止他,那麼他會將平日得不到滿足的「為所欲為的動感」,在這裡大大發揮,就算碰撞到他人也不在乎,身心滿足之後,他會再開始學習控制自我和平衡、和諧,也會了解、尊重他人的身體感受.5、為什麼孩子總是不專心?有的孩子對外在環境的敏感度過高,稍微一點聲響、一點小情況,就能將他的注意力吸引走.改進的方法,就是時時注意他的眼神,在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即將受干擾前,喊一下他的名字,幫他拉回焦點,或者說話的音頻多一點變化,多一點包容和等待,鼓勵孩子的學習熱情.6、為什麼孩子在家中很靈活,在外面的團體卻總像個木頭人?可別小看孩子,他也很愛面子.有的孩子剛開始面對開放式學習環境,他們心中沒有答案,認為自己「不會做」,索性先「杵著」,看看老師耐我如何.這時他的眼神,會一直搜尋他人的動作,只要得到肯定,就能逐漸建立信心.但有的孩子自幼受到過度的讚美,對自我能力並沒有真正的信心,當他「杵著」的時候,其實非常受挫不安、情緒低落,甚至當老師鼓勵他時,會以哭泣掩飾沒自信.此時,應多鼓勵孩子不要有得失、好壞、對錯的壓力.7、為什麼孩子在家很乖,在團體裡卻總是跟著調皮搗蛋?搗蛋的孩子,通常是在試探大人的權限,他的眼神會留意老師或旁人,「看看他們有沒有注意到我」.但有一種「跟著搗蛋的孩子」,因為覺得好玩和刺激感,而跟著別人胡作非為,這類孩子的眼神,陶醉居多,渾然不覺.平時,可以多給他判斷的練習,讓他獨立思考和處理自己的事情. 現代孩子,又聰明又機靈,他們對環境和旁人的敏感度,遠勝於大人,他們透過身體,直接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動能(活力)、速度(穩定性)和輕重(親善力),也許有些情緒,孩子還無法透過語言表達,但他們的身體語言,卻已透露了端倪.透過觀察,父母解讀了孩子的身體語言後,還有兩點提醒,第一,以真心的討論,替代敷衍的讚美.和孩子聊天,關心他怎麼做怎麼想的,對孩子就是一種鼓勵;動輒拍手誇他好棒,有時易造成孩子厭倦、不珍惜,產生放棄式的反行為作用.第二,等待孩子成長、度過適應期,不是不聞不問,默默的等,而是精心設計的一段空間,讓孩子有更多探索、自發性接觸,以及嘗試錯誤的機會.更多內容請上<雲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