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318:41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新手爸媽注意,別再拿3C產品當孩子的保母了!一名2歲男童有自己的專屬電腦和手機,父母在旁滑手機時,他也拿著手機看卡通影片,直到阿姨發現,男童怎不太會「說話」,強迫父母帶男童就醫檢查,確認口語能力發展遲緩,必須接受早期療育.寶寶的成長過程,除了長高、長胖,語言、動作、認知、社交及心理等能力,會隨著年齡一起發展,若其中有一項能力以上發展落後,就可能是發展遲緩.醫師依遲緩兒盛行率估算,全台6歲以下的遲緩兒人數恐破10萬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包括產前因素、周產期因素及產後因素,例如胎兒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疾病、早產、黃疸過高、意外傷害、母體疾病、後天環境刺激少等.但是近5年來,後天環境刺激不足的個案增約二成.陳慧如表示,臨床發現,幼童潛能很好,但主要照顧者並沒有好好跟幼童互動,包括說話、玩遊戲等,「仿說」機會少,口語能力就發展得慢.尤其是3C產品當道,她常見父母只顧著「低頭」,讓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甚至丟3C產品給孩子玩.她舉上述男童為例,男童父母認為孩子看卡通「巧虎」就能刺激學習,為男童準備電腦和手機,但卡通沒有互動性,只能單方向傳遞訊息,所以一般2歲男童應可說出50個單字,但他卻只聽得懂大人說話,無法簡單用口語表達,只會「嗯嗯啊啊」,加上手勢,表達自己想法.她也曾遇到一名2歲半女童,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將女童託給保母帶,但保母要同時照顧其他孩子,和女童互動少.女童到醫院注射預防針時,護理師發現她跑步步態笨拙、走樓梯需家長攙扶,且只會說「爸」、「媽」、「奶」、「抱」和「要」五個單字,進一步檢查確認發展遲緩,但父母全不知情.「3歲前早療成效是3歲後10倍!」馬偕兒童醫院早療評估中心主任邱南昌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遲緩兒平均盛行率6%到8%,但台北市只有4%,是因許多遲緩兒外表和正常孩童無異,家長忽略孩子成長各階段的「應有水準」,尤其是阿公阿嬤會認為是「大隻雞慢啼」,進而錯失早療黃金期,很可惜.邱南昌說,由各科醫師、治療師及社工師共同提供的跨科別早療,為孩子量身打造方案,配合後續門診追蹤,可讓早療成效更好.台北市衛生局也建置「兒童發展圖像篩檢互動網」,提供多語言版本,讓父母在家就能快速檢測孩子發展狀況,提供就醫評估.有家長讓幼童盯著3C螢幕看影片,卻因缺少互動性,導致孩子口語能力發展差,到了2歲還不太會說話.圖為情境照.記者鄧桂芬/攝影 圖/記者鄧桂芬翻攝 原文出處:聯合新聞網更多的新聞就在﹝聯合新聞網﹞※ 本文由<udn>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