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乖孩子」的悲劇 紐約的精神分析醫師溫伯格(GeorgeWeinberg)在其著作中,提到一位名叫伊蕾娜的女性的故事. 伊蕾娜是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尤其受到父親寵愛. 在她五歲的那年,弟弟出生了.突然間,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凡事以她為主,年幼的伊蕾娜眼睜睜看著父母的關注全都轉移到弟弟身上,讓她驚愕不已.雖然伊蕾娜感覺很受傷,但仍百般嘗試,想要挽回父親的愛與注意. 首先,她用發脾氣來吸引注意力,但父親對伊蕾娜的無理取鬧,態度還是相當嚴厲.接下來,她擺出一副病懨懨、虛弱無力的嬌態,不過這一招也沒有奏效. 於是,她改變作戰方針,化身為一個熱心幫忙的乖孩子.結果如何呢?這次父親終於對她展露出微笑. 這就是伊蕾娜開始扮演「乖孩子」的過程.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歷經各種嘗試,找出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人類行為的動機由兩個要素所構成:「目的」與「信念」.以伊蕾娜的狀況來說,她的目的是「獲得父親的認同」,信念則是「自己能夠幫上忙」. 一開始她用惡作劇來凸顯自己存在,或者大聲哭鬧、跟弟弟爭風吃醋.然而,伊蕾娜採取的這些手段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她終於發現一條能夠接近父親的道路:變成一個對父親有幫助的「乖孩子」. 對人類來說,從孩提時代養成的型態是很容易維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成人後也不會改變.以伊蕾娜的例子來看,她就成了一個替男性做牛做馬的女子. 二十歲時,伊蕾娜與一名男性陷入愛河,但她卻滿懷恐懼,害怕失去男友.因為,她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所以絲毫不敢跟男友唱反調,也不敢有任何抱怨,甚至對男友要求些什麼都做不到.但她每天晚上都勤奮地為深愛的男友洗手做羹湯,或者幫男友將稿子輸入電腦. 她與男友的互動,套用了幼年時期自己跟父親的相處模式.伊蕾娜若不做些有益於戀人的事,便會覺得自己可能會被拋棄.於是,她便往自己身上添加了負擔. 伊蕾娜對男友掏心掏肺、鞠躬盡瘁,但兩人不久後還是步上分手一途.在那之後過了幾年,某一天她夢見了前男友,她對著他大聲怒罵,還氣到轉醒.她最震驚的發現是,原來過去她從不容許自己對前男友發火,即使那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很草率,她也不敢大發雷霆. 後來,她有了新男友,而這次她發誓,一定要盡己所能地滿足男友需求.就這樣,伊蕾娜被男人輕視、淪為釣餌,當作俎上肉來消費. 這個案例出自溫伯格<如何改造自己>(SelfCreation),日文版為加藤諦三翻譯.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從小,被大人教導的我們都深信:「乖巧」就有理、「聽從」便無罪;大人總說:「聽我的才對!」、「不要這樣或那樣做」……但當你問「為什麼」時,他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回答:「你就是要聽話才乖!」然而,其實在我們學會「順從」的那刻起,真正的自我便被扼殺了.人生走到這,你從來都不是你,早已死在過去的某個當下. 作者 加藤諦三一九三八年出生,東京人.曾就讀東京大學教養學院教養學系,並從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畢業.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於美國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主要的著作有:<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方舟文化)、<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寶瓶文化)等等. ﹝遠流出版;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