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玫瑰疹─Roseolainfantum」又名「猝發疹─Exanthemasubitum」顧名思義是發生於嬰幼兒身上玫瑰色的一種突發性發疹疾病.好發於六個月到兩歲之間的嬰幼兒,特別是一歲左右,是此疾病發生的高峰期.此疾病相當常見,病原是第六型與第七型人類疱疹病毒.根據美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大約有12-30%的兒童曾經發生嬰兒玫瑰疹,一歲以前的嬰幼兒約有86%血清中存在第六型人類疱疹病毒的抗體,到了四歲左右幾乎100%具有此抗體,顯示此類病毒的感染在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相當常見,而且其中只有20%左右是以典型的嬰兒玫瑰疹來表現.一般而言,亞洲國家如日本、臺灣,嬰兒玫瑰疹盛行率較歐美國家為高,發生機率與性別無關. 第六型人類疱疹病毒可以出現在感染兒童的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中,所以目前認為其傳染途徑很可能是家中成員的親密接觸,尤其是會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的場合.而且由於此類病毒在感染以後可能會終身潛伏於體內,大部分的成人都在兒童時期得到過感染,所以可以經由無症狀的成人傳染給嬰幼兒.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大約是5-15天,平均為9天.典型的嬰兒玫瑰疹會先出現高燒,伴隨發生一些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與腹瀉.發燒一般會持續2-5天,平均3天(因此有三日熱之稱).燒退以後,在臉部與軀幹部出現玫瑰色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四肢的疹子較少,大多不癢也不痛,在2天以內就會消失.只要在臨床上符合這些特徵,就可以診斷為嬰兒玫瑰疹.理學檢查除了喉嚨稍微發紅外,通常都是正常.因為罹病年齡很小、體溫上升很高、沒有明顯的症狀與徵候,常會使人擔心有敗血症或其他細菌感染症的可能性.但是這些病童在用藥燒退以後,精神與活力大多很好,食慾也不至於太差,有經驗的醫師常常可以根據這些特點,事先就猜出可能是嬰兒玫瑰疹.另一方面,燒退以後才出現疹子也是診斷的要點,其他感染症的疹子則幾乎都是在燒到最高點的時候出疹子,而且疹子出現候發燒才緩慢地改善. 嬰兒玫瑰疹本身是一種自限性(自己會好)的疾病,幾乎不會有什麼併發症與後遺症.只有在少數(6-15%)情形下,會有合併抽搐的情形.由於第六型人類疱疹病毒也曾被報導過與兒童熱性痙攣有關,而且嬰兒玫瑰疹又常常合併高燒,因此在嬰兒玫瑰疹患童偶爾發現合併抽搐,應該不難理解.嬰兒玫瑰疹治療方面主要是支持性治療,最主要是發燒的處理.一般民眾對於發燒常常存在的迷思是「發燒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把大腦燒壞,因此要儘快退燒.」然而科學研究已經證實41℃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因此除了有熱性痙攣的既往歷或其他特殊疾病外,體溫未超過39°C以上時,並不需要馬上使用退燒藥,可以優先考慮物理性退燒法,例如降低環境溫度、減少身上穿著衣物、補充水份或者溫水拭浴等方式.如果需要使用藥物,兒童應優先考慮口服製劑(例如目前市面上最常使用的是含有acetaminophen或是ibuprofen的成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阿斯匹靈(aspirin)在兒童可能會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syndrome),因此不可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來使用.如果沒有腹瀉,也可以考慮使用肛門塞劑來退燒,一般而言,退燒藥與退燒藥之間的間隔不宜少於4小時.目前並未有針對第六型人類疱疹病毒的抗病毒藥物上市.由於疹子不癢也不痛,因此不需使用外用藥膏治療.至於萬一發生抽搐的情形,家長應該了解大多數抽搐(特別是熱性痙攣發作)會在數分鐘內自動停止,並不會造成腦部傷害,因此應該儘量保持鎮靜並給予適當的緊急處理. 首先讓孩子側躺,以免嘔吐物或口水阻塞呼吸道,可用枕頭放在小孩頭下避免碰撞,且清除周圍尖銳物品.鬆開過緊的衣物以免影響呼吸;若小孩口中有異物,可在側躺後將之清出,但不要太勉強,不可用任何東西(如湯匙、布)塞入病人口中,以避免造成牙齒斷裂或呼吸道阻塞,也不必撬開咬緊的牙齒,不要為了壓制抽搐而緊壓或束縛孩子的身體,否則會造成肌肉骨骼受傷及妨礙呼吸.除非幼兒在抽搐停止後沒有呼吸,否則不需要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在抽搐後不要馬上給小孩喝東西,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也不要立刻讓小孩子起來走動,因為抽搐後會嗜睡,容易跌倒.若高燒39℃以上不退,可使用肛門塞劑來退燒. 嬰兒玫瑰疹會不會復發呢?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感染之後會有終生的免疫力.但是第六型與第七型人類疱疹病毒可能不具有交叉免疫力,因此有少數兒童可能會出現兩次嬰兒玫瑰疹.因為這種疾病極為常見而且預後相當良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在兩歲以前都會得到感染,因此並不需要特殊的預防,目前也無相關疫苗上市. 文章來源:健康99網站&健康99粉絲團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