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為了遂自己的心意而試圖以謊言控制別人,一方面是為了以虛構的事實填補自己微薄的存在感.不只是故意說謊令大人困擾或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也是為了使自己討人喜歡,獲得目標對象的好感.舉例來說,扮演幸福孩子的柯林頓、為了討作文老師歡心而寫出虛構文章的太宰治,都用說謊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缺陷. 反社會行為的背後成因有依戀障礙的孩子,往往從小就愛頂撞大人或惡作劇,甚至做出偷東西、破壞物品、欺負弱小等行為. 這些行為多半來自內心累積的寂寞與憤怒,只要父母或養育者給予關心和疼愛,通常就能獲得改善.然而,若在此時嚴格斥責或體罰,反而會加強孩子的寂寞與憤怒,做出更惡劣的行為. 有些孩子小時候看不出任何問題,到了青春期時忽然開始出現偷竊等不良行為,或表現出叛逆的態度.這類案例多半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始終扮演著「好孩子」,內心卻漸漸無法取得平衡,終於爆發為種種惡行.這些行為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依戀受到的傷害.事實上,大部分不良少年少女都有依戀障礙的問題. 盧梭的<愛彌兒>至今仍被視為教育書中的經典作品,而他的另一本著作<懺悔錄>中,則剖白了過去的竊盜癖. 盧梭出生不久便失去母親,更不幸的是,父親被捲入糾紛,為了避免被捕,必須逃離日內瓦.盧梭因此被託付給舅舅扶養,舅舅把盧梭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送往波賽村的牧師家學習.在那裡,盧梭接受著郎貝西埃牧師與其妹瑪朵摩亞潔爾嚴格的教育及指導. 在波賽村的生活原本一帆風順,然而,某天瑪朵摩亞潔爾發現自己的梳子被人折斷梳齒,懷疑盧梭是罪魁禍首. 郎貝西埃兄妹平日對喜歡惡作劇的盧梭總是寬容以對,這次卻把事態看得很嚴重.再加上盧梭堅決否認嫌疑,比起折斷梳齒,他的謊言和頑固更令郎貝西埃兄妹失去信任.牧師通知了盧梭的舅舅,趕來的舅舅為了逼盧梭吐實,狠狠體罰了他,即使如此,盧梭依然堅持否認到底. 自從這件事發生後,盧梭的惡作劇開始變本加厲,郎貝西埃兄妹終於對他失去所有耐性.結果,盧梭和表哥一起被送回舅舅家. 接下來的日子,盧梭彷彿在人生路上迷失了方向.雖然也曾找到幾份學徒的工作,卻總是學不好,一旦遭到雇用他的師父叱喝,立刻報以忤逆的態度,無論哪一份工作都做不長久.另一方面,盧梭逐漸養成偷竊與說謊的習慣,他在十六歲時逃離了日內瓦,說得好聽一點是周遊列國,現實卻是沒有錢也沒有工作,幾乎淪為流浪漢. 不過,盧梭的優點是從小學會的讀寫技巧,在牧師家所受的教育也發揮了成果,除了一定程度的知識與教養,他也學會如何迅速地與陌生人熟稔,以及討對方歡心的訣竅.盧梭特別擅長討年長女性的歡心,毫無疑問地,這是失去母親的盧梭常年尋求母親的取代者而養成的能力. 大部分的人即使青春期有些叛逆,只要與父母或代替父母的大人、朋友及戀人之間關係良好,使受傷的依戀得以修復,成人之後多半能夠穩定下來.然而,若是受傷的依戀沒有得到適當的療癒,一旦在社會上面臨強烈的挫折感與疏離感,即使長大成人也會留下強烈的反社會傾向. 依戀障礙者常見的典型犯罪是扒竊與偷竊.盧梭的偷竊癖,正說明靠斥責或體罰無法改善孩童的偷竊行為.盧梭可以說是親身體驗了兒童的這類心理,所以日後才能寫出<愛彌兒>中優越的教育思想. 偷竊行為有時是為了獲得愛而做出的替代行為,有時是因為無法獲得愛而做出的報復行為.更嚴重的是像接下來的例子,因為遭到拒絕而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認為自己遭遇不幸,理所當然擁有偷竊的權利,又或將偷竊視為叛逆的證明,刻意犯下偷竊的行為.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責怪別人?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為什麼工作和戀情總是無法長久?為什麼人際關係這麼困難? 作者岡田尊司一九六〇年生於香川縣,是精神科醫師、作家.目前擔任岡田診所(位於枚方市)院長.自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系退學,後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並於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高次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及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 本文獲聯合文學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