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因此,在能力所及下,多數媽咪往往會選擇親餵母乳,以提供小寶貝更全面的營養.不過,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哺乳可謂一大挑戰,更有不少媽咪擔憂自己胸部不豐滿,沒辦法提供充足的奶水給寶寶.究竟母奶多寡與胸部大小有無關連?想成功催奶又該怎麼做?就讓專業中醫師來為大家解答! 胸部大小影響母乳多寡?中醫師這樣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自己在臨床門診中,確實常碰到不少準媽咪擔心自己胸部不豐滿,無法分泌充分的乳汁,提供小寶貝食用.其實奶量與胸型大小完全不相關!事實上,奶水的多寡主要取決於女性「泌乳激素」和「催產素」的運作.當寶寶吸吮乳頭的時候,人體便會傳送感覺刺激傳到腦部,告訴大腦:「我有泌乳的需求!」這時腦下垂體前葉就會反應性的分泌出「泌乳激素」,使泌乳細胞製造出奶水;腦下垂體後葉則會分泌出「催產素」,使乳腺泡周圍肌肉收縮,輸乳管的開口張大,讓乳汁容易流出.因此,在寶寶不斷吸吮刺激及人體激素的相互配合下,產婦乳房多能源源不絕的充盈、分泌乳汁.所以,胸部豐不豐滿與乳汁多寡沒有關係,女性朋友無需過度擔憂.想要產後乳汁豐沛?產前2個月就要做準備!周宗翰中醫師強調,想要哺乳過程順利,其實產前就要提前準備,通常婦女在生產時會大失氣血,而氣血在中醫認為是乳汁的生化的源頭.所以,產前適度調理、健運脾胃,讓吃下肚的食物能有效透過脾胃消化生成氣血,使肝血充盈,足以供應子宮、乳腺營養非常重要!一般建議,要讓產後乳汁分泌更順暢,準媽咪越到懷孕後期,越要注意儲存生產的體力、氣血.特別是,孕媽咪在懷孕20週左右,乳腺就會開始製造奶水,所以產前2個月,媽咪們就可以多補充高品質的優質蛋白質;同時避免厚重油膩的飲食,來減輕身體負擔,都有助於產後乳汁的分泌. 哺乳媽咪照過來!產後營養補充,莫忘3飲食調理原則至於,產後該如何正確調理、補充,周宗翰中醫師指出,產後當媽咪傷口復原較穩定,通常也是泌乳激素最旺盛的時候,哺乳媽咪可以開始加強補充泌乳食物,除了營養均衡之外;掌握「蛋白質」、「水分」及適量「油脂」3飲食調理原則,都有助製造更多的母乳.而常見的泌乳食物包括豆漿、酒釀湯圓、雞湯、花生豬腳、魚湯等,產婦皆可於月子期間酌量攝取.唯一要注意是,補充上述食物的同時,也應適度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量,適度補充膳食纖維,以預防產後便祕的發生.想成功催乳?先改善4點狀況!倘若,遵循上述要點,於妊娠、月子期間適度調整飲食後,乳汁分泌還是發生不足、奶量斷斷續續的現象,周宗翰中醫師建議,不妨自我檢視是否為下列4大因素所導致;應適度調整生活、飲食習慣,來加以調理、改善: 因素1/乳腺阻塞:傳統華人常會認為月子期間補就對了,可偏偏卻忘了考量產婦本身的體質狀況.周宗翰中醫師提醒,若是產後媽咪有乳腺阻塞問題又一昧進補,恐使人體身體過於燥熱,導致乳房發炎情形更嚴重,出現奶水無法排出,或奶水不足、突然變少的情形發生.這類乳腺阻塞的患者往往於餵完母乳,或擠完奶水之後,按壓乳房周圍可觸摸到硬塊或有壓痛的點.針對這類女性朋友,除了日常飲食應避免過度進補外,針對阻塞部分更要適度按摩患處、推開硬塊;建議也可於醫師醫囑下,適度服用有散腫化瘀作用的中藥,例如,山楂、皂角刺、蒲公英等中藥材來輔助改善. 因素2/氣血不足:此外,產後失血較多,導致氣血不足也會影響乳汁的分泌.由於氣血在中醫認為是乳汁的生化之源頭,一旦氣血不足,不僅容易使婦女生產後氣色不佳、容易疲勞,更無法有多餘能量分泌乳汁.因此,建議孕媽咪在產前2個月就要適度補充營養,維持氣血充足.若產後還是不慎伴隨有氣血不足、母乳分泌量不佳的問題,則建議可適度用黨參、黃耆、白朮、山藥、大棗、當歸等以補氣、健脾食材來調理脾胃,促進脾胃消化生成氣血.因素3/睡眠不足:新手媽咪為了照顧小寶貝,常常會有睡不好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睡眠不足、身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會造成的奶水分泌出現異常.建議產後婦女忙碌之餘,也要照顧好自己、適度尋求親友的協助,維持充足的睡眠.如此一來,不僅能身體機能恢復較快、有充足體力照顧新生兒,也有助於乳汁的生成,對於母嬰雙方都是一大好事! 因素4/肝氣鬱結:周宗翰中醫師表示,臨床上,也常碰到許多新手媽媽因為沒有照顧小孩的經驗,造成情緒緊張、壓力過大,進而導致肝氣鬱結,產生胸悶、奶水不足的現象發生.針對這類患者除了建議適度放鬆心情外,也可酌用王不留行、柴胡、青皮等藥材來疏肝理氣、緩解不適.或是,每天早晚固定做多次伸展運動,都是有助紓壓、活動筋骨,幫助疏肝解鬱、維持肝經氣血通暢,保持乳汁分泌順遂的好方法. ﹝中醫師小叮嚀﹞:最後,周宗翰中醫師也強調,泌乳情況的好壞,心理因素占了很重的部分.鬱悶不樂、休息不夠都會影響身體各器官的運作.所以,先生、親友們應多給予產後媽咪多些體諒、包容;在關心新生兒的同時,別忘了注意媽咪的身心狀況,使其保持心情放鬆、思想愉悅才是. ※ 本文由<華人健康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華人健康網>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