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你會幫我做!」——談孩子的媽寶/爸寶型拖延「奇怪,這個家又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為什麼所有事情全部跑到我頭上來?不僅先生如此,女兒、兒子也是這樣.」媽媽一直覺得很累,心裡不斷抱怨著,卻不知道這心裡的苦該向誰訴說. 「我真的不想再像個無頭蒼蠅似地,好累啊!」 這回媽媽終於逮到機會,和「以前」的閨密佩琦聯繫.之所以說是「以前」,也是因為為人母後,完全沒了時間能和過去的好友相聚.逛街、聊天、喝下午茶……都已成為往事.還好現在偶爾能靠手機的通訊軟體聊聊天,多少有個窗口得以抒發. 「無頭蒼蠅?」佩琦實在無法把昔日優雅氣質的珍妮和蒼蠅連在一塊.「唉,我可真羨慕未婚的妳!妳都不知道嫁作人妻後,我這些年的日子是怎麼過的啊!」「哈哈!真抱歉啊,珍妮.我未曾為人妻、為人母,那日子我還真沒體驗過.」說的也是,已婚、未婚,還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珍妮心想.「最近在忙什麼?」佩琦自然地拋出這個話題.沒想到讓珍妮話匣子一開,一時無法停下來.「忙什麼?還不是在忙大的、小的,完全沒了自己的時間.這個家要是沒有我,可真是會大亂啊……」珍妮想到是自己在家中獨撐大局,一度覺得挺驕傲的.但理性很快又斷了線,頓時感到委屈、不耐. 「佩琦,如果妳要結婚千萬要想清楚,特別是生小孩,更要三思啊!「還好,我沒有跟公婆一起住,否則……」佩琦發現再不打斷珍妮的話,恐怕連自己都要感到吃不消.昔日優雅的珍妮似乎真的已隨風而逝.「等等,珍妮,妳家兩個孩子不是都上國中、國小了嗎?應該也可以主動幫忙做些家事吧?」「做家事?他們連生活上的小事都要我三催四請,最後還不是要我親自動手.做家事?做夢啊!」珍妮不以為然地回著.「可是,也是時候放手了吧?畢竟兩個孩子都大了.」「放手?不只兩個孩子,就連我老公都那麼依賴我.想放手?門都沒有!」 佩琦雖沒結婚生子,卻能嗅出珍妮的問題出在哪.沒錯,其實問題就出在珍妮自己身上.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家有媽寶/爸寶?孩子有時會對自己的拖延不以為意,心想:「反正拖著不做,除了下達指令的人(爸媽/老師)以外,也只有我知道.」而當父母提醒得太多,也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甚至能預期父母的行為模式,認為「反正我不做,爸媽也會幫我做」…… 家中有「媽寶、爸寶」,其實象徵親子關係已有所「質變」,表示孩子已出現過度依賴父母的問題.而這問題並不單純來自孩子本身,有時也反映出家長本身因過度焦慮而幫孩子做太多的事實. 想想看,你是否已幫孩子做了太多?還要幫到什麼時候? 為什麼要幫孩子做那麼多事呢?有時其實只是爸爸媽媽想要降低自己的焦慮,或是想省麻煩——因為覺得孩子根本不可能自己動手做,於是直接替他完成,「這樣比開口催促來得乾脆些.」有些父母甚至認為這麼做能減少親子間的衝突. 別當孩子的祕書請不要成為孩子的祕書,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惰性. 如果任何事情父母都要卯起來承擔,孩子當然也就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家長也有必要自我剖析是否對孩子太不放心——這種「不信任」的訊息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傳遞給小孩,而當孩子愈感到不被信任,就愈容易呈現出讓大人不可相信的樣子. 想想看,孩子讓你放不下心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要幫他做?你是否已被孩子看出了底線? 以收拾書包為例,如果沒有人替他做,他當然就得自己動手整理;如果還是不收拾,他就要承擔隔天到學校可能面臨的問題.很多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因此被學校處罰,但是,適度讓他承擔後果,對於養成自我負責的心態也是很關鍵的. 請不要讓自己的堅持一再破盤而妥協.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不可能隨時為他把眼前的碎石清掃乾淨.該讓孩子感覺到痛,甚至留下疤痕,才會有所警惕,拖延的問題也才有機會被破解. 練習適時放手媽寶/爸寶型的拖延,真正要解決的是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改變自己總是覺得孩子會出什麼問題的習慣,也試著別那麼容易將一件事情聚焦在負面訊息上. 爸媽做得愈多,孩子就愈欠缺寶貴的實作經驗.為了孩子好,請試著放手. 回想一下,在過去一天、一星期、一個月內,自己曾放手讓孩子做了什麼事?如果幫他做了一些事,也有必要回頭檢視,在這些事情當中有哪些是他可以自己完成的.如果不替他做,原本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嗎?為什麼會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了,又可以如何解決? 孩子有媽寶/爸寶型的拖延,怪不得別人.這句話很殘酷,不見得所有家長對於有這樣的親子關係都願意承認.但我們還是必須面對,否則將會在無形中加深孩子的拖延問題. 停止無效的叨唸「多說無益」,別讓自己的發言變得沒有價值,特別是重複的提醒與叮嚀. 我常說:如果「唸」有用,講一次就夠了.同樣的話跟孩子講了十次,就得有心理準備,他會讓你說第十一次.這也表示,前面十次都是完全沒有作用的. 養成自動化的習慣孩子很容易開口問:「我的聯絡簿在哪裡?」「我的鉛筆呢?」「橡皮擦去哪了?」 每一次詢問,都表示他上一次使用完畢沒有將東西放回固定位置. 將物品隨性擺放或許能帶來生活樂趣,但是對於「自律」的養成卻一點也沒助益,因為這將會讓他把時間大量耗費在尋找物品上. 對於某些例行性事物,特別是物品的放置及取用,不妨讓孩子建立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透過行為「自動化」,他將能省去不必要的回想時間,以增加做事情的效率.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規範孩子放學回家後,先完成以下幾個動作,才能繼續後續的活動:‧把書包放到書桌旁的固定籃子裡.‧在學校洗好的餐盒,拿到廚房擺放.‧脫下來的髒衣服、襪子,分類後丟至洗衣籃. 如上述,讓孩子日復一日順著既定流程走,熟悉日常程序至能夠自動化地完成,便不再需要大人的提醒與叮嚀. 戒掉孩子的拖延症「為什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快去寫功課啊,你要寫到半夜嗎?」你不斷催促,孩子卻仍一再拖延,甚至影響你們的親子關係……其實,孩子的拖延,是來自他內在的恐懼、焦慮與追求完美…… 只有了解孩子拖延的原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作者 王意中 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本文獲寶瓶文化授權 超強大資訊懶人包!更多懷孕、育兒知識都在這~還有限時好康資訊喔!iOS請按此➡ http://apple.co/1zEGgXMAndroid請按此➡ http://bit.ly/1zEGI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