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母親拜託我,在工作回家前讓孩子先吃飽,他們就可以更專心繼續寫功課或閱讀.我想都沒有想就說「不行」.不是不想幫這個忙,而是我了解到,孩子多麼想要跟父母一起同桌吃飯. 寒假過後,我沒再把孩子們帶回自己的家裡照顧.雖然去他們家對我來說比較不方便,但好處是無論孩子對環境的安全感,或對生活習慣的建立,在自己的家都更接近於真正的教育目標.在自己的家裡教孩子不把環境弄亂,就不是做客的禮貌,而是愛護自己家裡的資源. 而做功課之間站起來量米、滔洗下鍋,是身為家人的基本貢獻.每天孩子總是充滿期待的問我:「晚餐吃什麼?」他們也都知道,要在吃飯前把餐桌布置得漂漂亮亮.吃咖哩飯會用湯匙好嗎?三菜一湯時用哪些餐具?這些生活事,孩子無一不關心也無一不牢記在心.在我看來,他們關心的並不是只在「吃」這份享受的愉快上,他們更期待爸爸媽媽回家一起吃飯及全家圍坐的氣氛. 還在我們家的時候,孩子沒有機會說:「我想等爸爸媽媽.」而我也總是顧慮到他們下課吃完點心到晚餐之間,會不會拖太久而準時開飯.照顧場域移回孩子的家之後,我發現孩子再餓,也總在我問「要等爸爸媽媽,還是先吃」之間,毫不遲疑的選擇了「等爸爸媽媽」.有時候,我菜都擺好了,他們也真的餓到嚥口水了,還是堅持要等,這讓我又一次的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一定比他們自己想像的更大、更多.陪伴的時間哪些最重要,什麼叫品質,並不由成人與專家自以為是的規劃. 下學期開始後不久,孩子的課業都有進步了;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改變寫功課的態度,我真想在最後的幾個月裡鞏固這種習慣. 要孩子用心於課業當然需要時間,而這些時間會因為父母回家一起用餐太快樂,而拖晚了一些.有一天,我接到小朋友的媽媽來電說要跟我商量一件事.她因為看到孩子能這樣定下心來讀書很高興,所以想省下更多時間讓他們專心於課業.她拜託我說:「老師,我可不可以麻煩妳在我們回家前就讓孩子吃飽,碗放著,我回家再洗,這樣他們就可以更專心繼續寫功課或閱讀.」我想都沒有想就說:「不行.」 我說不行,不是不想幫她這個忙,而是因為我已經在照顧他們這段時間裡了解到,他們的孩子多麼想要跟父母一起同桌吃飯.家裡安安靜靜的,用餐時可以好好說話,這是天下所有孩子的夢想,也是他們的權利.如果因為孩子因此太過興奮而拖長時間,父母要教的是如何分別平常日與假日用餐的鬆緊度,而不是讓他們先吃. 我講得簡單而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因為,在那一刻裡,我所代表的並不是長輩的身分,而是孩子的心聲.如果他們有機會看到我在做菜的時候,孩子是怎麼開心的在布置餐桌,對我問東問西,他們自己也一定非常感動. 每天晚上,孩子的爸媽總會傳簡訊通知我幾點能回到家;因為工作忙,他們很少能同時抵達.有幾次,就在孩子們布置好餐桌之後,我才知道今天爸爸要上課不能回家吃飯、或今天媽媽有同事從南部來要聚餐.原本四個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兩兩對座,得收掉一組布置,一對二的重新排列. 在那樣的一天裡,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總是帶點難過的.那難過裡,有一個小小的身影既不是眼前小學三年級的姊姊,也不是小學一年級的弟弟;而是童年的我,是我所了解的任何一個非常想和爸爸媽媽同桌共飯的自己.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代代母親的溫暖傳承一個孩子由母親啟蒙人生,當他生活裡最初的老師,是絕對的幸運.一個孩子的母親,能因為子女智能的增進,而不斷鞭策自己成長,因而成為終身都能指點孩子迷津的老師,是生命最高的祝福. 作者蔡穎卿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畢業於成大中文系.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旅行私想>(天下文化);<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時報出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50歲的書桌>(遠流出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出版);<我想做個好父母>(親子天下). 繪者翁書旂/封面1990年生,畢業於羅德島藝術學院,目前執業空間設計. 本文獲天下文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