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吃藥後半小時還不退,衝急診?文長慎入希望不要看到睡著 “昨天去診所看過,說是感冒,剛剛量到發燒39度,吃了退燒藥半小時還是沒退,我就給他塞了肛門塞劑,過了半小時還是38度我就趕快帶來急診了”媽媽焦急的說.”可以給他打針或住院嗎?”孩子掛著兩條鼻涕,正開心的洗劫我桌上的貼紙.經過適當(約莫20分鐘的住院攻防戰)的衛教後,媽媽終於接受,帶著孩子回家休息了.這類的事情在兒科層出不窮,家長們對藥物治療錯誤的期待,讓孩子的身體無端受到過量的藥物治療,立即產生的過敏等副作用不說,對孩子未發育完成的肝腎可能會漸漸累積成無法回覆的傷害.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藥物的吸收和作用~通常藥物的給予有4種大類方式,一一跟各位介紹1.口服、肛門塞劑: 最常使用,藥物進入腸胃道後先溶解,之後慢慢由腸道吸收,在血液濃度慢慢提高,經血液運送到目標位置(器官)後發生作用優點:“比較”不會引起立即的副作用.缺點:吸收最慢、吸收速度受到腸胃狀況影響.肛門塞劑通常會比口服效果快一點點,但差異不會太大喔!2.肌肉注射:將藥物注射於肌肉中,再擴散到血液裡.優點:吸收速度比口服稍快,不受腸胃狀況影響,嘔吐腹瀉時常用給藥方式缺點:痛....,立即性副作用出現機率比口服高3.靜脈注射:將藥物直接注射於血管內優點:藥物可達到最快作用效果. 缺點:危險性大,易引起立即危險的副作用4.氣管吸入:用霧氣的方式,常用在化痰或氣喘治療.由於孩子身體器官都尚未發育完全,且對於藥物使用的”經驗”上仍然不足,你永遠不知道這針打下去,孩子會不會立刻過敏性休克,因此在兒科中最安全適當的給藥方式仍然以口服給藥為主,必要時才考慮用肌肉或靜脈注射給藥.但就像上面所說,口服藥物效果出現受到腸胃道吸收等因素影響,不會如大家預期的快~ 各種藥物吸收的速率又不同,平均來說大部分的藥物約1到2小時以上才會有效果出現,且大部分的感冒藥物都是用來減緩症狀,非使症狀完全消失,若病程尚未結束,藥效過了之後則症狀可能再度出現,如:發燒、鼻塞等,所以請不要因為無法看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就給孩子不斷的餵藥塞藥或要求打針住院,這樣不僅造成孩子身體上的負擔,也在心理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我相信很多孩子害怕看醫生都是這樣來的,每次進來還沒開始看就一直哭:我不要打針….)所以到底吃過藥30分鐘沒退燒該怎麼辦?1.確認你的孩子有沒有以下狀況(轉載自台灣兒科醫學會)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尿量大幅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咳痰有血絲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2.若:有(任何一項)=>不管有沒有發燒,立刻送醫3.若:無=>早早洗洗睡了~阿不是~是可以繼續觀察或用溫水擦澡,若孩子正在玩遊戲則不需打擾~小結論~“有些人,中藥吃半年沒改善都沒意見乖乖繼續吃,說是調理;但西藥吃完10分鐘沒見效就哇哇叫”希望大家能了解,藥物吸收作用是需要時間的,重點是觀察有沒有危險徵兆出現喔!! 三寶爸-小兒科陳映庄醫師小兒科醫師,三個寶貝的爸;因為常常遇到病童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對於小兒疾病和育兒方式的有許多的疑問,因此開始了寫作生涯,希望可以藉著淺顯易懂的文字幫助更多的家長.本文獲陳映庄醫師授權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