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智鑛在陪伴孩子們一路走來的這十年,我深深體認到︰光改變孩子是不夠的,影響孩子最深的,莫過於父母. 有家長跟我說,每次聽我分享家長與孩子的互動,都能讓他發現自己並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習慣,得以重新檢視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以下是我和某個孩子在營隊活動中的對話︰「老師,你知道我沒辦法了解別人心裡的想法吧?因為我是自閉症,所以我覺得你對我的要求不合理,你真的太超過了.」 「就算你不能理解別人的想法,也不代表你就可以這樣在大家面前大吼大叫,因為這很明顯會影響到其他人.我相信你應該是知道的.再來,誰說自閉症就不能理解別人心裡的想法?」「書上寫的,網路上也有資料啊!難道你不知道?」「喔,但我告訴你,我認識的很多自閉症都理解別人心裡的想法.還有,就算不理解別人心裡的想法,也會用尊重他人的態度和方法互動.我認為你是有能力分辨的,我也認為你是清楚的,可以選擇用其他方法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大吼大叫.」「我爸爸也是這樣的,有一次他坐飛機買頭等艙的票,航空公司的人卻要他跟其他人一起排隊,他就在機場發飆了.」「我當時人不在現場,不了解發生了什麼狀況.但即便如此,那是你爸爸,不是你,和我跟你談的這件事無關,我相信你明白.希望下次能夠看到你用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意見.」「你原諒我啦?」「我原諒不原諒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之後的表現如何.」「那我還可以去教室上課嗎?」「要看你的表現.」 人是習慣的動物,我們會反覆做一些事而不自知.有位媽媽告訴我,她很不喜歡孩子說「滾」這個字,而跟他們一家相處幾天下來,讓我驚訝的是,我發現最常說「滾」的其實是孩子的媽媽,唯一的區別是媽媽的口氣是詼諧、開玩笑的,而孩子的語氣通常是認真的.當我提出這個發現與媽媽討論時,她卻一點也不相信自己會說這樣的話,媽媽還告訴我,她最討厭的就是別人說這個字. 另一位媽媽組織能力特強,給人的感覺是希望孩子盡可能地按照她的步調前進.舉例來說,一起出去玩,她會事先把路線都規劃好,希望大家按表操課.有一天上課前,她希望孩子能在課堂分享出去玩的經過,課前她就提議孩子跟她一起做一支分享的投影片,而我的觀察是孩子本身對做投影片的興趣不大,加上正規時間其實不夠做完投影片,但媽媽對於「完成投影片」這件事異常執著,整個時間就不斷延遲.最後還是完成了,但是過程裡孩子已經完全失去「樂趣」,我覺得也喪失了一開始設計這個遊戲的意義.當我告訴媽媽我的觀察後,她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依然陷入「過度期待孩子走在自己規劃的方向上」的習性裡,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也就是孩子當下的反應,以及這個活動核心的意義. 大人孩子都要成長、進步有個媽媽跟我分享了她的「進步」.她告訴我,最近買了一支筆給孩子,兩天就被孩子弄壞了,當下自己很生氣,但和孩子互動時壓抑了這樣的怒氣.孩子問她︰「媽媽,你生氣嗎?」她回答孩子︰「我不生氣.因為這支筆已經是你的了,我為什麼要生氣?」 我跟媽媽說︰「你能控制住不發火,已經比以前進步很多了,真棒!不過你其實是生氣的,只是你壓抑了,對嗎?」媽媽說︰「是的.」我問說︰「那你知道自己在氣什麼嗎?是什麼讓你感覺到不高興?」媽媽說︰「嗯,我想一想……」我說︰「我猜應該是你覺得才剛買的筆,兩天就被弄壞了,你覺得很浪費?是嗎?」媽媽說︰「對的,我就是覺得浪費,怎麼那麼快就壞了?」我說︰「那我建議你要讓孩子知道你不高興.當孩子問你的時候,你可以跟孩子說︰「媽媽其實是不高興的,因為剛買的筆就被你弄壞了.不過媽媽沒有要對你發脾氣,因為這支筆媽媽已經送給你了,所以是你的,弄壞了你也就沒得用了.」表達生氣不一定要發飆、開罵、歇斯底里,「好好地說」也是一個選項.您真的比以往進步許多,而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有一次到上海,我帶領家長討論與反思,家長們給我的回饋是這樣的:●原來我是這麼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我應該更信任自己的孩子)●原來我一直沒有全然接受自己的孩子.(我要練習接受孩子的全部)●原來我一直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訓練,消除孩子自閉症的痕跡(特質).(我要學習賞識我的孩子,同時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特質都會對孩子的生命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我發現自己對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有耐心.(要對孩子更有耐心,同時發掘沒有耐心的原因)●對於未來協助孩子的方向更明確了.(我要站在孩子的需求去考量,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期待去安排)看完之後不禁深深感慨,這是多少人的共同課題啊! 本文摘自<不孤單,一起走:體制外教師曲智鑛的教育思索>親子天下出版 延伸閱讀養出正面樂觀的小孩?5個簡單教養心法6個方法幫害羞孩子建立自信 想買當然要買最便宜!超殺價格的育兒好物,都在媽咪拜LINE!按這立刻加入>>https://goo.gl/CzfZpJ 不孤單一起走:體制外教師曲智鑛的教育思索與其致力於「矯正問題」,不如幫助他們「發揮天賦」!最懂孩子的光頭老師,一段回顧與陪伴的真誠告白. 作者曲智鑛 一位從小過動、愛打棒球,長大後一天工作12小時,被孩子暱稱「光頭」的特教老師. 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輔修心理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畢業於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所學生事務組,專注於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學生輔導. 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